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分析西安某医院2017—2020年血培养标本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血培养瓶使用BacT/ALERT 3D全自动细菌培养仪,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VITEK MS质谱仪用于细菌及真菌的鉴定。采用VITEK 2 Compact和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年来血培养标本病原菌共1 7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00株、革兰阴性菌725株、念珠菌157株。占比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28株(29.6%)、大肠埃希菌311株(17.5%)、肺炎克雷伯菌181株(10.2%)、金黄色葡萄球菌112株(6.3%)、屎肠球菌81株(4.6%)。革兰阴性菌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17年的0上升至2.7%;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9.3%上升至24.2%;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33.5%上升至72.7%;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5.4%上升至7.7%,对左旋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在5%以下。革兰阳性细菌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葡萄球菌未见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1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 血培养阳性菌株分布广泛,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肠杆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在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归纳,帮助护士有效识别并辅助病人有效管理疾病不确定感,促进其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3.
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1例Rh血型弱D12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并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该标本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与相应Rh抗血清反应为C-c+E+e+;SSP-PCR检测显示RhCc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完全一致,且有完整的RHD基因;但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该标本的RHD第6外显子存在1处碱基突变:830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cE/dce。结论对照国内外文献报道和GenBank记录的基因序列,该个例为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12型。  相似文献   
74.
中国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聚集性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截至2010年8月10日,中国报告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2773起(发病77 363例,死亡20例),其中学校(包括托幼机构)报告聚集性疫情2498起(占总起数的90.08%),以中学为主(1223起,48.96%).南方省份的聚集性疫情较多(占总起数的77.03%).南方省份在2009年6、11月出现两次报告高峰,北方省份仅在9月出现一次报告高峰.结论 中国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聚集性疫情的分布特点与季节性流感类似,但冬季高峰的起点明显早于季节性流感,且流行强度远超过季节性流感.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描述2009-2010年中国<18岁人群甲型H1N1流感(甲流)相关肺炎住院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7月4日中国“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甲流住院病例(<18岁)个案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其人口学、临床治疗、并发症、慢性基础性疾病等特征,分为并发与未并发肺炎2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共得到4240份甲流相关住院病例个案数据,其中4107例有“是否并发肺炎”方面的信息[2289例(55.7%)并发肺炎].甲流相关肺炎住院病例年龄中位数低于未并发肺炎者(4.9:13.1,P<0.0001),且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需要ICU治疗、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以及出现死亡的风险均显著增加(P<0.000l).多因素分析显示,与5~17岁人群相比,<6月龄(OR=7.08,95%CI:4.15~ 12.06)、6~23月龄(aOR=8.26,95%CI:6.10~11.20)及2~4岁(aOR=9.53,95%CI:7.39~ 12.29)甲流相关住院病例并发肺炎的危险显著增高;哮喘(OR=12.19,95% CI:5.18~28.72)、心血管疾病(OR=5.19,95%CI:1.94 ~ 13.90)、慢性肾脏疾病(OR=2.14,95% CI:1.02~4.53)、慢性肝脏疾病(OR=5.26,95%CI:1.40~ 19.81)及过敏(OR=2.54,95% CI:1.64~3.93)是<18岁人群甲流住院病例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与发病到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d相比,时间间隔3~4d(OR=1.85,95%CI:1.45~2.36,P<0.0001)、超过4d(OR=2.91,95%CI:2.29 ~ 3.71,P<0.0001)显著增加并发肺炎的危险.结论 甲流相关住院病例并发肺炎的比例很高.与未并发肺炎者相比,甲流相关肺炎住院病例的病程更长和转归较差.  相似文献   
76.
陈雅静  张彦平  赵英剑 《临床荟萃》2011,26(22):1991-1993
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AS)。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已证实他汀类药物除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AS作用,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AS的一个表现,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可早期发现AS,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对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抗炎作用及镇痛效果。方法 40例拟行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P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首剂帕瑞昔布钠40 mg,首剂药物后12,24,36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在4个时间点均注射生理盐水。PCA镇痛开始后12,24,36和48 h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程度评分。分别于患者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2,24 h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 2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msay镇静程度评分,P组显著低于C组(P<0.05);P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手术结束时至术后24 h IL-6水平,P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12,24 hIL-8与TNF-α水平,P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可对肺叶切除术患者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78.
大环内酯类(MA)抗生素,主要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药物,其中代表药物为红霉素(EM),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感染.临床陆续发现,MA除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外,兼有促胃肠动力,诱导组织纤维化,非特异性抗炎平喘、免疫调节等一系列非抗炎作用[1,2],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就EM在呼吸道疾病中的现代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9.
1993~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分析近期河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流行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河南省1993—2003年钩体病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和监测资料予以整理和分析。结果 1993~2003年河南省共发生钩体病2298例,年均发病率为0.23/10万,死亡57例,病死率为2.48%。发病及死亡总体呈下降趋势。病例集中在黄河北岸的新乡地区,占总发病例数94.82%。8~10月为发病高峰,占全部病例的92.13%。临床分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58%。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2.50%,黄疸出血群为66.60%。年均鼠密度为4.09%,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在鼠肾中分离出13株钩端螺旋体,均为黄疸出血型。结论 我省钩体病人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型,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流行形式为稻田型,以接触疫水为传播途径。疫区范围缩小是我省钩体病发病和死亡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男132例,女婴2例,年龄5个月至80岁,平均58.57岁。86例有外伤史。头部外伤后至出现临床症状,25d~4个月,平均47d。伤因:撞击伤42例,摔伤21例,坠落伤19例,砸伤6例,暴力力度轻微。其中单侧112例、双侧22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痴呆,偏瘫,昏迷,2例哭闹不安和拒乳。CT平扫发现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病灶28例、等密度64例、低密度4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