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用氟哌啶-芬太尼合剂(简称氟芬合剂)作辅助麻醉,方法简便、药物毒性小,生理功能影响轻微,病人神志仅受轻度抑制,且术后清醒快、合并症少。现将570例的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新安县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新安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新安县的主要蚊种为骚扰阿蚊、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的密度高峰与乙脑发病高峰相一致,约比乙脑发病高峰早3~4周,并从淡色库蚊中分离到1株乙脑病毒,其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0,自然带毒率为3.48‰±0.00347。初步证实了淡色库蚊为当地乙脑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骚扰阿蚊不具备成为当地乙脑主要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在乙脑流行年,大多数的猪受到乙脑病毒的感染,猪的50%阳转日约比人间发病高峰早3周。各年龄组人群普遍受到感染,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较流行前有明显增高。人群的隐性感染率为28.85%,同时有4.8%的人体内抗体下降或转阴。显隐感染之比为1:1945。大年龄组人群发病数有所增加,但从年龄别发病率来看,仍以10岁以下年龄组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提示乙脑的预防重点仍应以此年龄段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   
33.
目的进一步探讨X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PCR(nested-PCR),用型特异性引物对标本进行基因分型,针对基因分型成功的标本,采用巢氏PCR扩增X基因部分区段,对有特异性条带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翻译成蛋白质后与文献中已经公布的和疾病相关的变异位点进行比对并进行统计。结果测序成功的41人份标本翻译成氨基酸后,与文献中已报道的与疾病相关的X蛋白变异位点进行比较,发现17个样品的变异与肝细胞癌相关,9例X基因中的插入和缺失变异,会导致X蛋白整个读码框架的改变。结论本实验对HBV感染者的疾病转归进行了初步预测,通过追踪研究可对X基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更为科学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血清学检验采用显微镜凝集实验,病原分离选用korthof 培养基。结果: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规律表现:(1) 流行季节为6 月至11 月,高峰在9 月下旬或10 月上旬。病例以青壮年农民为主。(2) 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流感伤寒型、肺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等。(3) 传染源主要为黑线姬鼠,携带菌群为黄疸出血群。(4) 当地稻田型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带菌鼠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鼠密度、降雨量的多少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与鼠密度、降雨量的多少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对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灭鼠、注射相应型别的钩体疫苗、加强个人防护、加强监测及预报等控制钩体病流行。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磷霉素联合多黏菌素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20~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离的CRE 78株,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CREC)3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CRKP)46株;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sensitive Enterobacterales, CSE)132株,其中碳青霉烯类敏感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sensitive Escherichia coli,CSEC)7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ensitive Klebsiella pneumonia,CSKP)60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和肉汤微量稀释法(broth microdilution,BMD)分别测定磷霉素和多黏菌素B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  相似文献   
36.
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趋势、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和防控策略.方法 对1980-2008年河南省64 401例乙脑患者资料用Excel 2003和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选取罗山、新安、西华、邓县、滑县为监测点,5-10月每旬1次,用人工小时法和蚊帐法采集蚊虫标本,计算蚊虫密度.同时每旬采集30~40头仔猪血液标本,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HSA)方法检测猪血清乙脑IgG抗体.结果 1980-2008年河南省乙脑累计发病64 401例,发病率波动在0.34/10万(315/93 599 969)~6.72/10万(5246/78 076 567),其中1980-1994年平均发病率为4.39/10万(3530/80 381 469),1995-2008年平均发病率为0.86/10万(811/94 217 549),2008年达最低,为0.34/10万(315/93 599 969);发病集中于7-9月,占89.40%(57 572/64 401);患者主要分布在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洛阳五市,占81.02%(52 175/64 401);河南省发病年龄以0~14岁为主(79.01%,50 884/64 401),洛阳市≥15岁明显上升(57.83%,2120/3666),二者发病年龄构成比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5.32,P<0.05);监测点蚊虫密度高低的不同、猪乙脑抗体50%阳转日早晚的差异,反映了乙脑发病的强度.结论 河南省乙脑发病呈下降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年龄分布差异的特点,监测宿主动物猪乙脑抗体水平和媒介蚊虫密度可以预测乙脑流行趋势.控制全省小年龄组、洛阳市大年龄组和高发区人群的发病,加强监测和预测,是河南省乙脑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37.
山西省594例省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594名放射工作人员,83名不接触射线与毒物、无传染疾病的健康人员,按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要求进行检查。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为50.6%;白细胞异常检出率为6.4%,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率为7.7%;血小板异常检出率为3.4%;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随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具有一定的辐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38.
河南省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河南省狂犬病门诊监测点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暴露后处理情况。方法对河南省南阳、郑州两市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监测月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暴露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少儿组是狂犬病暴露危险人群,时间分布上夏秋季节较为集中,暴露部位主要为下肢和上肢,以浅表单处伤居多。暴露后绝大多数人都能及时处理伤口,到门诊就医者基本上都能坚持全程疫苗接种,注射抗血清的为数不多。暴露人群免疫后抽样检测,抗体全为阳性。结论重视全民,尤其是少儿狂犬病健康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做到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接种疫苗和抗血清注射。加强犬只管理,减少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39.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明显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减低,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升高,交感/迷走神经活性的比值增大[1,2]。而围术期麻醉药物、手术刺激等因素可影响HRV,本研究观察咪唑安定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镇静时对血压(BP)、心率(HR)、HRV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40例  相似文献   
40.
中国人群中发现的主要弱D型——弱D15个体的分子背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弱D15型个体的Rh血型系统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D抗原弱阳性个体Rh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标本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表明,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人群中,有18例为弱D15型(占D抗原弱阳性表型56%),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其第6外显子有一处碱基突变:845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检测Rh小因子有3种表型CcEe(2例)、CcEe(2例)、ccEe(14例),分别占弱D15型的11%、11%、78%,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表型为CcEe的2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为DCe/DcE;其余为杂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分别是DCe/dce和DcE/dce。结论:弱D15型是中国人群中最主要的弱D型,其中大部分为杂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