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45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77篇 |
综合类 | 39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123.
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旁路转流手术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及前期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非肥胖性T2DM及前期患者因胃或壶腹部疾患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空腹血糖(FBG)的影响.毕Ⅰ式吻合9例(C组)、胃空肠毕Ⅱ式吻合及各式Roux-en-Y吻合共23例(D组),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3个时间点观察FBG、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变化情况,并分析手术前后降糖药物用量变化情况.结果:C组中2例术后FBG恢复正常, 1例术后不用药、1例药物减量可维持正常FBG,有效率仅22.2%,手术前后FBG及OGTT 2 h血糖水平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D组中18例FBG恢复正常,7例停药、5例药物减量可维持正常FBG水平,有效率达78.3%,手术前后FBG及OGTT 2 h血糖水平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D组有效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手术后消化道重建可降低非肥胖性T2DM及前期患者的FBG水平,胃旁路手术的降糖效果优于正常通道的重建手术,其机制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异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方法;制作息性肝功能衰竭犬动物模型26只。分为两组:移植组20只,对照组6只。移植组切除脾脏后,于脾窝处移植同系异体60%部分肝脏,手术成功17只。观察两组实验动物的存活时间、血液生化、残肝磁共振(MRI)检查、残肝和移植肝的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实验动物72h存活率分别为16.7%和82.7%。移植术后2周残肝细胞明显增生,肝功能恢复近正常,而辅助肝渐萎缩,术后5周辅助肝完全纤维化。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异位辅助性部分肝脏移植可为病肝提供暂时性功能支持,为残肝细胞再生、功能恢复提供机会,同时移植肝渐萎缩、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5.
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胃转流术能长期控制病态肥胖症患者伴发的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周龄的Goto-Kakizaki大鼠分为保留胃容量的胃空肠转流组(GJB组)、空回肠短路组(JIB组)、饮食控制组及对照组,术后观察36周,在设定的多个时间点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胰岛素耐受实验(ITT)。结果:GJB、JIB2组大鼠进食量与体重变化相近,GJB术前空腹血糖为14.2±2.9mmol/L,术后4周为7.0±0.7mmol/L(P<0.001),并始终保持较低水平。JIB组术前空腹血糖为13.9±2.5mmol/L.术后4周仍高达13.8±2.6mmol/L且长期维持高水平。GJB组OGTT的血糖AUC较术前减少35%(P<0.001),JIB组无明显改变。前者ITT的血糖AUC减少47%。饮食控制组减重明显,空腹血糖亦有下降,为7.7±1.4mmol/L,但OGTT和ITT未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在进食量和体重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GJB仍能较好的控制血糖,提示胃转流术能直接地控制2型糖尿病,十二指肠和上端空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6.
背景:肝卵圆细胞移植后对受损肝脏具有修复作用.目的:观察受体来源肝卵圆细胞对受体大鼠术后生存期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DA大鼠,受体为雌性Lewis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细胞移植)、实验组(移植过程中供肝经门静脉和肝动脉注射受体来源肝卵圆细胞1×109 L-1).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撤他克莫司后的中位生存期和累积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移植肝肝细胞受损情况弱于对照组(P < 0.05),移植肝合成和排泄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在移植肝脏内种植受体来源肝卵圆细胞可有效改善移植肝功能,并且明显延长受体生存时间,提高累积生存率,该结果可能与受体来源肝卵圆细胞在移植肝内增殖分化,修复受损肝脏和减轻急性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研究冻存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异体移植对脊髓损伤(SCI)的修复作用.方法 45只Wistar大鼠于SCI后2 d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只,分别在SCI处注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NSCs、低温冻存后复苏的NSCs.术后分别通过免疫组化和组织切片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与存活、BBB运动评分和斜板实验评定大鼠功能恢复,细胞存活率,以及评价NSCs低温冻存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及组织切片显示,B、C组在移植区均有NSCs的特异性表达nestin阳性细胞存活,而A组无表达;脊髓空洞面积A组[(3.9±0.1)mm2]与B组[(1.2±0.3)mm2]和C组[(1.1±0.3)mm2]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949,P<0.01),而B、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A组[(2.0±0.5)分]与B组[(16.4±0.8)分]和C组[(16.0±1.4)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0.157,P<0.01),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板实验评分:A组[(31.3±2.9)度]与B组[(46.8±2.1)度]和C组[(46.5±2.4)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099,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冻存后复苏液的NSCs细胞存活率[(55.9±5.2)%]与未冻存[(65.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34,P>0.05).结论冻存NSCs复苏后仍具有活跃的增殖和分化潜能,是SCI移植治疗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128.
bcr3-ab12多肽诱导脐血T细胞受体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bcr3 abl2多肽诱导T细胞受体 (TCR)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增殖情况。 方法 以人工合成bcr3 abl2多肽联合IL 2 抗CD3单克隆抗体 (单抗 )诱导脐血T细胞增殖 ,运用RT PCR 基因扫描技术分析其TCRVβ亚家族的利用和克隆性特点。结果 bcr3 abl2多肽成功诱导 3份脐血单个核细胞 (MNC)产生多肽特异T细胞。bcr3 abl2多肽和CD3单抗 IL 2均可诱导脐血T细胞扩增 ,多肽诱导的新增Vβ亚家族表达与不加多肽的CD3单抗 IL 2诱导组的T细胞不完全相同。培养前和单用CD3单抗 IL 2诱导后的T细胞绝大多数为多克隆性 ,而bcr3 abl2多肽诱导 1周或 2周后 ,分别在 3例脐血中诱导出寡克隆增殖和呈寡克隆增殖趋势T细胞。结论 bcr3 abl2多肽可在体外诱导出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脐血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该CTL作用可能是由优势表达的Vβ亚家族克隆性T细胞所介导。 相似文献
129.
130.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不同给药频次预防大剂量顺铂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2010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行大剂量顺铂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化疗第1天治疗前30 min静脉点滴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0.25 mg/次;治疗组于化疗第1、3、5天治疗前30 min静脉点滴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0.25 mg/次。所有患者仅观察1个化疗周期。比较两组患者呕吐、恶心、食欲减退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急性期呕吐有效控制率为78.57%,治疗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期对照组呕吐有效控制率为52.38%,治疗组为6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急性期对照组恶心有效率为61.90%;治疗组有效率为76.19%;延迟期对照组恶心有效率为52.38%,治疗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对照组食欲减退有效控制率为88.10%,治疗组为92.86%;延迟期对照组有效控制率为85.71%,治疗组为90.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剂量顺铂化疗致胃肠道反应可适当增加盐酸帕洛诺司琼用药频次进行预防,但应警惕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