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用于早孕流产成功率达90.0%以上[1],从而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量多,时间长,蜕膜残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院采用生化汤配合治疗,可促进蜕膜排出,减少了子宫出血量缩短了子宫出血时间,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2.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1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3月~1998年2月,我们应用自研中药“乳腺增生丸Ⅱ号”治疗乳腺增生病160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乳腺增生病患者280例,均符合《乳腺增生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0例,年龄在18岁~55岁,平均年龄33.35岁,其中未婚及已婚未生育患者10例,已婚已生育未绝经患者135例,已绝经患者15例。对照组120例,年龄在19岁~55岁。平均年龄32.97岁,其中未婚及已婚未生育患者8例,已婚已生育未绝经患者102例,已绝经患者10例。临床表现均为双侧乳房同时或相继出现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183.
目的 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EC)反应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及变异。方法 对1例空肠伴大量EC反应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有腹痛、黑便、消瘦及术后11个月复发等临床特点。肿瘤在肠壁弥漫生长,使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原发瘤细胞稀疏,体积较小,胞质少,核多为圆形,异型性不明显;尤为突出的是大量EC浸润在瘤细胞之间,致使瘤细胞松散分布不易辨认。复发后的瘤细胞数量增多或成片,EC奇迹般地消失。瘤细胞CD3、CD43、CD45RO和CD56(+),CD68散在(+),CD20、CD79α、TiA-1、粒酶B和EBV(-),但程度有变异。结论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大量EC反应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现象。是否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尚无定论。该病例瘤细胞形态小而较圆,散在分布,局部形成肿块伴大量EC浸润,但复发后EC消失,免疫表型变异,其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4.
背景:研究已证实利鲁唑具有较强的抑制蛋白激酶C-βⅡ单体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内皮细胞增殖效应的作用,因此推测其可用于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目的:观察利鲁唑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及其作用途径.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及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12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及基础研究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出生第3天的健康C57BL/6小鼠30只60眼,雌雄不限,以改良法建立高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利鲁唑原料物质为北京万全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60630,含量≥98.5%.方法:常规传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3组.高氧模犁组及利鲁唑治疗组为造模小鼠,利鲁唑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利鲁唑10 mg/(kg·d),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等渗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利鲁唑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以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以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中蛋白激酶C-β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利鲁唑在0.1~10 μ mol/L浓度范围内.可抑制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且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高氧模型组视网膜组织切片上见较多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治疗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高氧模型组小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β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治疗组比模型组明显减弱.结论:利鲁哗腹腔注射能抑制氧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对视网膜蛋白激酶C-β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利鲁唑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其抑制蚩白激酶C-βⅡ的活性进而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5.
CD34阳性鼻窦恶性血管球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恶性血管球瘤(MGT)的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进行探讨。方法观察1例鼻窦MGF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经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特染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鼻窦MGF患者,表现为反复鼻出血和鼻腔肿物。镜下以肿瘤细胞较小、轻度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胞质透明、富于血窦状血管为特点;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EMA、P63及CK(34βE12)强( );collagenⅥ,FⅧ弱( ):网状纤维染色见嗜银纤维分布在细胞之间。结论鼻窦恶性血管球瘤是罕见的软组织肿瘤,主要应与透明细胞癌、肌上皮肿瘤等鉴别;依靠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及网状纤维染色相结合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86.
目的对膜状脂肪坏死的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进行探讨。方法观察3例皮下组织膜状脂肪坏死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经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特染并文献复习。结果3例的病理学变化为:皮下脂肪组织陈旧性坏死,吞噬细胞吞噬坏死物,成为泡沫细胞,进一步形成早、中、晚期膜状脂肪坏死的囊膜状结构及周围炎症性反应性增生。膜状物免疫组化CD68( ),Vim、S-100、HMB45、CD1a、EMA和CK(-)。特染PAS( ),Masson染色呈红色至金黄色、网状纤维延伸到囊膜腔面以及富于嗜银颗粒。膜状物及泡沫细胞呈自发黄绿色荧光。结论膜状脂肪坏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陈旧性脂肪坏死性炎症。可能因坏死脂肪被吞噬而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特殊的膜状结构。诊断依靠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及特染检测。  相似文献   
187.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主要手段,但仍有30%的患者对其治疗反应差。目前能够提示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的影像标志物包括缺血指数、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微动脉瘤数量、血流密度、视网膜内层紊乱、外界膜和(或)椭圆体带破坏程度、强反射灶、视网膜内囊...  相似文献   
188.
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项新型的成像技术,通过探测血管内移动的信号来使血流显影,其量化血管参数的优势使其可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从而预测DR的发生发展.许多研究表明,早期DR患者各层视网膜血管参数均发生了变化,且深层毛细血管丛的变化较浅层毛细血管丛明显,...  相似文献   
189.
目的探讨逆行腓骨短肌肌瓣在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所致骨外露病例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2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8例,手术原切口均为跟骨外侧"L"形切口,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创面缺损范围1.5cm×2.3cm~3.0cm×4.0cm,病程为2-4个月;所有病例均进行多次换药不见好转.手术时首先给予原切口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和炎性肉芽组织,取出内固定物.设计并切取同侧腓骨短肌逆行肌瓣充填缺损区,观察血运良好后,表面予以中厚游离皮片覆盖,打包加压,石膏托固定2周,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转移肌瓣及植皮完全成活,仅1例伴肌瓣下感染,换药后愈合.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20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皮瓣质地、外形良好,足踝活动稳定,无并发症发生,均可正常行走,无疼痛.结论逆行腓骨短肌肌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0.
目的:探讨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技术在接触式广角镜下对154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进行手术,观察手术疗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变化。结果:①共134例154眼均顺利完成。②手术时间28~83 min,平均(42.0±5.2 ) min。③术后1、2、3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对比均有所提高(n=154,具体P值见表1)。④术前与术后第1、3、7、30天眼压比较,术后第1天有较低和较高的眼压,术后3 d高眼压较多,术后7、30 d眼压稳定。⑤3例(1.9%)术后出现低眼压,15例(9.7%)高眼压,无眼内炎发生。结论:采用23 G无缝线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 手术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