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1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tone surgery,RIRS)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RIRS的64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4例,女216例。年龄(46.2±12.8)岁。结石最大径(1.4±0.7)cm。肾下盏结石126例,非肾下盏结石514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196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肾结石118例,单侧肾结石236例,双肾结石90例。104例术前留置双J管。马蹄肾8例,孤立肾合并肾功能不全30例,盆腔异位肾合并旋转不良4例,先天性输尿管畸形6例,海绵肾2例。术前血红蛋白(133.2±5.6)g/L,血清肌酐(84.4±12.2)μmol/L。手术均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采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软镜顺利进入肾盂后首先观察肾盂及各肾盏并寻及结石。使用200μm光纤碎石,钬激光功率为12~45 W(0.5~1.5 J/10~30 Hz),根据实际情况辅助取石网篮套取结石。术中检查各肾盂、肾盏,确保结石已完全粉末化(结石最大径<0.3 cm),留置双J管和尿管。手术均由同等资历的术者完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6±14.6)min。术后第1天复查血清肌酐(76.0±10.6)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6,P<0.05);血红蛋白(126.4±9.6)g/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P=0.064)。术后住院时间(4.8±1.5)d。术后3例(0.9%)发生严重并发症,分别为2例脓毒血症,1例包膜下血肿。术后3个月596例获得随访,其中552例达到结石清除标准,结石清除率(stone-free rate,SFR)为92.6%;余44例未达到结石清除标准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再次输尿管软镜手术或拔除双J管后观察。结石大小(χ^2=29.569,P<0.05)和位置(χ^2=44.949,P<0.05)是SFR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大小不是影响S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639),结石位置是影响S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结论RIRS对于上尿路中小结石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对于大结石及肾下盏结石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肾下盏结石是影响RIRS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cl 2基因蛋白在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生精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复制左精索静脉曲张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睾丸组织中Bcl 2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组左侧睾丸Bcl 2蛋白表达率 ( 65 3 2± 2 1 3 3 ) %较对照组 ( 83 48± 2 0 78) %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生精细胞Bcl 2蛋白表达降低 ,睾丸生长减缓 ,提示精索静脉曲张症生精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Bcl 2蛋白通道的负向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吡咯烷二巯基氨甲酸(PDTC)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健康及雄性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组,PDTC组及对照组.IRI组:24只,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PDTC组:24只,缺血再灌注前15 min经鼠尾静脉注射PDTC 150 mg/kg,其余步骤同IRI组;对照组:8只,不给予缺血再灌注处理.IRI组和PDTC组分别于再灌注后2、6和24 h检测大鼠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检测肾组织中自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取对照组的各项数据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IRI组大鼠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的血Cr、BUN、IL-8及TNF-α含量、NF-κB和iNOS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PDTC组(P<0.05).再灌注后6 h时,PDTC组大鼠肾组织中IL-8和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24 h时,PDTC组大鼠各项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TC组大鼠肾损伤的病理变化较IRI大鼠明显减轻.结论 PDTC通过抑制NF-κB,有效减少IL-8,TNFα和iNOS的产生,对肾缺血再灌注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PCNA在大鼠肾上腺细胞培养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肾上腺细胞培养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在大鼠肾上腺细胞培养不同时期表达的强度变化,同时测定肾上腺细胞分泌皮质酮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在肾上腺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第3、5、7天,PCNA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分别为(18±3)%、(38±5)%、(70±6)%,第9、11天与第7天相比,PCNA蛋白表达减弱(P<0.05),皮质酮浓度测定显示在第7天皮质酮浓度达到最高峰(101.2±15.8nmol/L),随后逐渐下降,与PCNA蛋白表达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肾上腺细胞体外培养在第7天肾上腺细胞增殖最旺盛,而且肾上腺分泌皮质酮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老年雌性大鼠阴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雌激素受体(ER)亚型的影响,探讨雌激素作用于女性性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SD雌性大鼠分三组:青年组(3月龄)、老年组(20月龄)、苯甲酸雌二醇治疗组,比色法检测阴道组织NOS的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ER α和β的表达.结果 老年大鼠阴道NOS活性下降,而阴道上皮细胞ERα、平滑肌细胞ERα和ERβ表达增加,雌激素治疗能逆转这些变化.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与阴道组织NOS活性呈正相关,两者均与阴道上皮细胞ERα、平滑肌细胞ERα和ERβ呈负相关,而与大鼠阴道上皮细胞ERβ、基质纤维细胞ERα和ERβ无相关性.结论 雌激素可以通过调节阴道NOS维持女性性功能,这一过程与阴道上皮细胞ERα、平滑肌细胞ERα和ER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抗HNK-1单克隆抗体,对52例前列腺癌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ABC法)研究。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后,阳性癌细胞的比率及染色强度,并探讨抗HNK-1免疫组化反应与患者5年生存率及非进展率的关系。结果表明:5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49例呈阳性染色,总阳性率为94%。阳性癌细胞比率及染色强度均与肿瘤分化度有关。高分化癌的阳性癌细胞比率最高,染色最深;低分化癌的阳性癌细胞比率最低,染色最弱。用Kaplan-Meier法对33例D_2期患者5年生存率及非进展率研究表明:阳性癌细胞比率大于2/3组,其生存率及非进展率显著高于阳性癌细胞比率低于2/3组。结果提示:抗HNK-1单克隆抗体可检测前列腺癌的存在,而且HNK-1抗原的含量与肿瘤的分化有关,分化越好,HNK-1含量越高;反之越低。HNK-1抗原的检测对判断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异常甲基化及其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膀胱移行细胞癌新鲜组织标本共49例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检测FHIT蛋白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MS-PCR)方法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正常膀胱组织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阳性;FHIT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7%(23/49),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减少,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高,表达减少,Tis~T1期与T2~T4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有8例发生了甲基化,阳性率为16%(8/49)。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无相关性。正常膀胱组织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0(0/10)。结论FHIT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HIT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标志物。FHIT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缺失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且与其临床病理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影响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HIT基因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FHIT蛋白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阳性;FHIT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6.77%(29/62),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减少,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高,表达减少,Tis~T1与T2~T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HIT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HIT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肾癌、18例癌旁正常肾组织及10例正常肾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以探讨P16蛋白表达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发现:P16蛋白在肾癌及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24/4)及89.3%(25/28),两组阳性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X2=7.64,P<0.05),P16蛋白表达在肾透明细胞癌及颗粒细胞癌间无差异,随肾癌分级、分期升高而明显降低,P16阳性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结果 提示:P16基因失活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16基因及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肾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羟基喜树碱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我们自1992年1月~1997年12月应用羟基喜树碱膀胱腔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68例,经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既往所采用的噻哐替哌、丝裂霉素和卡介苗,并且副作用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