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指征、最佳手术时机、入路选择、固定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方法:1996年3月~2008年3月手术治疗髋臼骨折64例,手术入路:后壁6例,后壁/后柱10例采用K0cher-Langenbeck切口;新鲜前壁前柱骨折、双柱骨折、横形骨折或T形骨折共31例采用髂腹股沟切口;髂股切口或延长的髂股切口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11例,6例复杂骨折采用前、后入路,即髂腹股沟切口+Kocher-Langenbeck切口.内固定方法:2例髋臼后壁单发性骨折采用单纯螺钉固定,其余62例钢板固定.结果:手术后X片结果:骨折复位,优38例,良19例,中4例,差3例;复位优良率89%.随访12~24个月,按照Matta评分法:本组随访64例中,17分39例,15分20例,13分4例,11分1例;优良率92.1%.结论:准确地掌握手术时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和骨折复位方法、精细的手术操作时取得理想复位的关键,良好的复位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62.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多为脊髓及神经损伤、脊柱稳定性的丧失和椎间隙感染 ,我们在临床中还观察到一种特殊的并发症———“骶棘肌疝”形成 ,报告并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 996年 5月~ 2 0 0 1年1 0月 ,我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施行手术患者 1 1 0 6例 ,其中 32例出现骶棘肌疝 ,占 2 9%。患者均为男性 ,战士 1 9人 ,其余 1 3人为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年龄1 8~ 32岁 ,平均 2 4 5岁。L4/ 5突出 1 6例 ,L5/S1突出 1 0例 ,两间隙突出 6例。病史 3~ 2 0个月。1 5例为全椎板切除术 ,1 2例为半椎板切除 ,5例为双侧开窗术。患者于术后 6~ 1 …  相似文献   
63.
防腐剂山梨酸钾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防腐剂山梨酸钾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及β胡萝卜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对山梨酸钾遗传毒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福尔根压片法。结果山梨酸钾可明显引起微核率的上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不引起染色体畸变率的明显上升。3种物质均可降低山梨酸钾诱发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论防腐剂山梨酸钾对蚕豆细胞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β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对山梨酸钾的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4.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概念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子峰  侯铁胜 《中国骨伤》2005,18(2):123-125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itebroplasty,PVP)是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和Galibert)发明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最初用于颈椎侵袭性血管瘤,其后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椎体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椎体侵袭性血管瘤。在欧洲,然后是在美国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基本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5.
患者男 ,54岁 ,农民。因右踝压扎伤半小时入院。查 :意识清 ,一般情况好 ,头颅、胸腹、心肺无特殊 ;右足自踝部离断 ,仅有 3条肌腱相连 ,跟腱、血管、神经完全断裂 ,足完整性好 ,具备再植条件。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生化检查 :谷草转氨酶 31 9U/L ,谷丙转氨酶 64U/L ,总蛋白 50 .50 g/L ,白蛋白 30 .61g/L ,尿酸1 1 2 μmol/L ,肌酸肌酶 2 80 0U/L ,乳酸脱氢酶 31 6U/L ,a-羟丁酸脱氢酶 34 9U/L。诊断 :右足完全断离。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规再植术。先吻合大隐静脉 ,足背动脉缺损大 ,放弃吻合 ,胫后动脉喷血良好 …  相似文献   
66.
胸腰段位于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处,临床上受伤机会较多。容易导致后果严重的脊髓损伤。以往胸腰段的骨折多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无法根本解决脊髓的直接压迫问题,特别是陈旧性的胸腰段骨折,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胸腰段前路技术,给这一类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作者自2004年应用胸腰段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10例,经5~12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取得良好效果,现将部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7.
为预防股骨下段及髁部骨折术后膝关节粘连的发生 ,1996年以来 ,我们在骨折切开复位 ,坚强内固定的基础上 ,将 2 %的几丁糖溶液涂布于暴露手术创面 ,行此方法治疗 2 0例 ,无一膝关节粘连发生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性 16例 ,女性 4例 ;左侧 13例 ,右侧 7例 ;股骨下 1/3骨折 12例 ,股骨髁上骨折 6例 ,股骨髁间骨折 2例。年龄 18~ 61岁 ,平均 3 6.5岁。1.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 ,采用股部下端外侧纵行切口入路 ,分层切开显露骨折端 ,解剖复位后 ,根据不同部位骨折采取相应内固定 ,彻底止血 ,冲洗伤口。将上海…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植入不同非球面人工晶体治疗白内障术后视觉及对比敏感度变化情况。 方法:将72例9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4例32眼,均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A组采用AcrySof ReSTOR+3D(SN6AD1)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B组采用AcrySof ReSTOR+4D(SN6AD3)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C组采用单焦点球面人工晶体。比较3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和矫正视力,以及不同照明条件和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结果:A组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B组和C组(PP>0.05),但均优于C组(PPP>0.05);非眩光(3 cd/m2)条件下,在3 c/d、6 c/d的低空间频率下A组和B组对比敏感度显著优于C组(P2)条件下,A组和B组对比敏感度均显著优于C组(P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够显著改善白内障患者的视觉质量,而与单焦点球面人工晶体相比,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对患者对比敏感度的改善更佳,其中AcrySof ReSTOR+3D(SN6AD1)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能够更显著地提高患者的中距离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由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办,同济医科大学承办的全国手部先天性畸形与组织瓣移植专题研讨会于1998-05-06~09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包括著名手外科专家王澍寰在内的八十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交流论文30余篇。现将有关会议内容简介如下。1组织瓣移植...  相似文献   
70.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中聚醚醚酮融合器较为常用,术后融合器"沉降"问题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聚醚醚酮融合器行植骨融合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探讨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率,提供融合器"沉降"的测量方法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2月单节段颈椎病患者39例,均采用颈前路减压、聚醚醚酮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2.5)个月。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患者的症状、生活状态及影像学表现,对其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与评估。结果:本研究3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5.0±5.6)min,术中出血量均<50ml。术后3个月随访时融合率为94.9%,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100%。无融合器松动、移位的现象,5例患者出现融合器"沉降",沉降发生率为12.8%,其中3例沉降范围为2~3 mm,2例>3 mm。根据VAS评分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背痛及上肢疼痛,非沉降组分别为(7.5±1.3)分、(2.1±0.7)分、(2.1±0.6)分,沉降组分别为(7.4±1.1)分、(1.8±0.8)分、(2.2±0.8)分。两组同时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Robinson评价标准,优19例,良14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在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颈前路减压应用聚醚醚酮融合器行植骨融合术出血量少、临床疗效好、植骨融合率高。但融合器"沉降"发生率较高,虽不影响中期疗效,但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