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6篇 |
综合类 | 18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0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6例 (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 >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2.
多节段脊柱骨折(multiple level spinal fracture,MSF)定义为脊柱骨节段(除棘突和横突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发生骨折[1],发生在胸椎的多节段骨折称之为多节段胸椎骨折。1965年Kosven最早描述多节段脊柱骨折[2],之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 相似文献
103.
104.
儿童髋关节滑膜嵌顿症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小儿骨科疾病 ,由滑膜皱襞嵌压在关节间隙而引起[1] ,虽然具有较典型的症状体征 ,但仍然需要辅助检查帮助诊断。X线平片和CT均无太大帮助 ,虽然MRI可以观察到嵌顿滑膜[2 ] ,但因费用昂贵 ,而无法普及。作者尝试应用B超检查该病 ,收到理想效果。1 临床资料18例患儿中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3~ 12岁 ,平均 7岁 ,均为单髋病变。左 8例 ,右 10例 ,有外伤史 10例 ,但外伤后仍能行走 ,一般于伤后次日晨起发病 ,8例病前 1月内有“上感”病史 ,患儿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髋关节的疼痛、跛行或不能行走 …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长骨骨骺软骨中毛细淋巴管及生长板中层粘蛋白(LN)的分布。方法:取10、22、36周引产胎儿和11岁儿童截肢标本的胫骨近端骨骺,用HE染色和LN免疫组化染色,改良的5′-核苷酸酶染色(Veter法)等方法观察。结果:软骨管是软骨组织中内衬内皮细胞,外包绕LN阳性基底膜的管腔状结构,胎儿10周时尚不存在,22周和36周时存在,Veter染色发现,有的软骨管的内皮细胞呈红色,提示为毛细血管,有的内皮细胞含棕色颗粒,提示为毛细淋巴管。生长板静止带、增殖带及部分肥大带软骨细胞胞浆、胞膜及临近基质,对LN呈阳性表达。结论:胎儿长骨骨骺软骨中存在毛细淋巴管,与毛细血管一样也是软骨管的组成部分。除生长板静止带外,增殖带及部分肥大带软骨细胞也合成LN。 相似文献
106.
股骨远端骨折常采用切开复位“L”型钢板或动力髁螺钉 (DCS)等固定 ,近年采用髁上倒打交锁髓内钉(GSH)亦有初步报道。我们自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3月采用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加髁上交锁髓内针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15例 ,取得良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2 1~ 4 7岁 ,平均 31岁。车祸伤 10例 ,高处坠落伤 5例 ,左侧 8例 ,右侧 7例 ,按AO ASIF分类 ,A型 11例 ,C型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 1~ 7d ,其中 1例合并糖尿病 ,入院后行跟骨牵引 ,血糖控制后于伤后 14d手术。1.2 器械介… 相似文献
107.
胫腓骨骨折是全身最为多见的骨折,部分骨折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局部软组织损伤重.既往多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由于创伤大,易破坏胫骨中下段相对较差的血供,术后部分切口不能一期闭合,出现软组织坏死,并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松动、折断等并发症.为此,笔者在现有接骨板两端刻制凹槽,并命名为"自定位微创接骨板".可用于治疗四肢长骨、锁骨等骨折.笔者应用该新型接骨板治疗右侧胫骨下段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利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旋转力线恢复的有效性.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2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男20例,女4例;年龄17 ~61岁,平均36.5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骨折AO分型:32A2型11例,32B2型8例,32C2型5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根据大转子倾斜指数计算出股骨近端的旋转角度及状态:若股骨近折端外旋≥15°,则采用Schanz钉内旋技术纠正外旋畸形,然后插入髓内钉并锁定;若股骨近折端外旋<15°,则先插入髓内钉,锁定近端,然后旋转股骨远端,纠正旋转畸形,锁定远端.术后应用CT测量并比较患者患肢与健肢的股骨颈前倾角,判断旋转复位情况.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患肢与健肢股骨颈前倾角平均分别为15.36°±7.91°、14.54°±7.4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8,P=0.348).患肢与健肢股骨颈前倾角差值平均为3.58°±2.26°.所有患者旋转畸形均<9°,其中股骨远折端内旋畸形15例,外旋畸形8例,无旋转畸形1例.24例患者术后获8 ~ 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5.1个月.无骨不连、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能准确判断股骨近端的旋转状态,有助于纠正旋转移位,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本院收治的60例韧带样型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4例,男女比例1︰1.3。患者年龄8个月~55岁,中位年龄25岁。发病部位位于臀部25例,肩部5例,背部4例,上肢4例,手4例,足部4例,颈部3例,腹部2例,锁骨部位2例,胸壁2例,肘部2例,髂窝1例,小腿2例。60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33例复发患者均行扩大或广泛切除术,其中1例行右上肢截肢术,其余27例初治患者20例行扩大切除术,7例行边缘切除术。结果 27例原发初治患者,2例术后复发。33例复发再治患者,8例复发,以上均未见转移。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以肢体局部疼痛、质硬肿块为特点,病理以浸润侵袭周围正常组织为特征的罕见良性肿瘤。肿瘤切缘阳性或边缘性切除是导致肿瘤复发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原发还是复发韧带样纤维瘤患者,都应在保全肢体功能的情况下,争取做到扩大切除或广泛切除时,在无法保证肿瘤完整切除时,应进行术后放疗的进一步治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