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41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39篇 |
综合类 | 6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34篇 |
出版年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临床上非常少见,患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7%-0.4%,病变进展缓慢,不少患儿到成年体检或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发现,易延误诊治。手术是治疗该心脏畸形的有效方法,我院1970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本病患儿30例,占同期先心病住院总人数的0.17%,其中21例小儿冠状动脉瘘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33.
大龄房间隔缺损患者心内直视术后心律失常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 (房缺 )大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年龄≥ 35岁的房缺术后患者 2 6 0例 ,观察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 ,分析其与年龄、心胸比值 (C/T)、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方式及房缺直径的关系。结果本组 2 6 0例中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4 1.6 % ,年龄≥ 5 0岁、C/T≥ 0 .6、房缺直径≥ 3cm、合并肺动脉高压补片修复为高危因素 (P <0 .0 1)。结论大龄房缺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 ,与年龄、C/T、房缺直径、合并肺动脉高压及手术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82例,6例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其中,上消化道出血5例,急性肠系膜缺血坏死出血1例.按照术后有无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2组:消化道出血组6例,对照组576例.比较2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资料及用逐步逻辑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582例中6例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全部治愈.消化道出血组年龄≥70岁、术前高血压、术前脑血管病变、术前心肌梗死、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术后低心排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7%与21.0%,100%与51.7%,33.3%与8.7%,83.3%与32.1%,50.0%与13.5%,33.3%与7.8%,P均<0.05);消化道出血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72.00±4.15)岁与(62.53±9.31)岁,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55.67±6.50)%与(64.64±9.53)%,P<0.05],术后输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1115.00±689.89)ml与(663.44±505.34)ml,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50.67±41.59)d与(17.42±9.14)d,P<0.01].用逐步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年龄≥70岁,术前心肌梗死,术前心功能分级≥Ⅲ级(OR值分别为10、948、9.11、11.53,P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断较困难,评估患者有无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利于进行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6.
37.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后活动耐力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extrcardiac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ETCPC)后活动耐力的变化情况,采用心脏平板运动检测仪随访26例ETCPC术后存活病人,与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26例进行对比,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随运动量增加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ETCPC组是否开窗随活动耐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ETCPC组在运动量3级以下时,心率、血压、呼吸频率、SpO2均随着运动量增加而逐渐升高;当运动量超过4级后,心率基本保持不变,血压、SpO2则逐渐下降,而呼吸频率持续升高。在静息状态下,ETCPC组心率、呼吸频率数均略高于对照组(t=2.13,P<0.05;t=2.31,P<0.05),SpO2则明显降低(t=2.46,P<0.05);运动量超过3级后,心率、血压、Sp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呼吸频率则始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恢复缓慢。ETCPC开窗组心率在5级、血压在4级达到高峰;未开窗组心率、血压在3级达到高峰;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开窗组呼吸频率始终明显高于未开窗组,而SpO2则持续低于未开窗组。结论:ETCPC术后机体通过适当增加心率、呼吸频率,可以较好地耐受3级以下运动量的变化,但当运动量超过3级后,缺乏动力的右心系统无法同活动量增加相适应,显示不同程度的活动耐力受限。该手术完全旷置右心后,可能给窦房结对整体心率的调节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9.
为分析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效果,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ASD(12例)和VSD(4例)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其中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合并Ⅲ度AVB),残余漏和封堵失败各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表明,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mm,较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平均直径26mm增大(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VSD直径平均5mm,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VSD部位为膜部2例,流出部与肌部各1例。3例Ⅲ度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并可避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