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49篇
内科学   48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26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340篇
预防医学   137篇
眼科学   353篇
药学   1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泌尿系恶性肿瘤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反应和预后预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无创液体活组织检查的发展代表了精准医学领域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癌症的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计划的新时代。循环生物标志物在泌尿系肿瘤的诊断、治疗反应和预后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在效用。文章就液体活组织检查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3.
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开放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仍是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金标准。近年来,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前列腺切除术等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比较,其在肿瘤切缘控制、尿控能力和性功能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另外机器人辅助前列腺切除术在改善患者功能学方面更具优势。本综述就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发展、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学、功能学及学习曲线等方面阐述机器人运用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HCMV)的免疫功能变化.[方法]以32例HCMV潜伏性感染患儿(潜伏组),92例活动性HCMV感染患儿(活动组)及48例健康婴儿(正常组)为研究对象;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检测患儿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结果]三组间B细胞、IgG、IgM、IgA、IgE、NK细胞、C3、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感染组总T细胞及CD4+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正常组和潜伏组的CD8+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活动组(P〈0.01),而正常组和潜伏组CD8+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水平依次正常组显著高于潜伏组,潜伏组显著高于活动组(P均 〈0.01).[结论]HCMV感染机体后对患儿的天然免疫中的NK细胞、C3、C4以及体液免疫无影响,而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初步探讨创伤骨科病房人群中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控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5日期间逗留本科的245人的资料。其中,患者103人,陪护108人,清洁工2人,医护共32人。其中男98人,女147人;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8岁。统计医生、护士、科室清洁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胸部CT、ESR、hsCRP及核酸检测结果,是否感染COVID-19。对院前、围手术期及院外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共发现2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为患者陪护家属,1例为医护人员;自从防控措施实施后未见医务人员感染。结论 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前提下,正确认识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当核酸检测受限时,联合流行病学、影像学及化验检查可进行有效的初步筛查,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可减低医务人员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芪丹通脉片对急性缺血再灌注致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芪丹通脉片治疗组(QDTMT treatment group),对照组经十二指肠给予生理盐水(1.5ml/kg),给药后30min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放置电磁流量计探头测定血流量,在其下缘左前降支1/2处结扎90min,松开后再灌注180min观察,分别于灌胃前、缺血90min和再灌注180min静脉快速均匀推入微泡声学造影剂SONOVUE,FLASH模式进行静脉声学造影,实时连续记录心肌声学造影前后的图像采用,采用Echopac图象工作站软件包进行分析心肌声学造影的图像视频密度,根据时间-视频密度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心肌微血管的血流灌注状态,根据图像分析缺血心肌范围的影响。芪丹通脉片组则经十二指肠给予芪丹通脉片浸膏混悬液(1g/ml,1.5ml/kg),其余实验过程同对照组。并在不同时间点从冠状静脉窦采血,检测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1的含量。结果在基础状态、缺血前和缺血90min,对照组和芪丹通脉片干预组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缺血后出现的灌注缺损所占左心室的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再灌注180min两组的AUC存在显著差异(14.09±2.31 vs 11.47±1.55,P<0.05),左心室心肌灌流均没有完全恢复,但芪丹通脉片能够显著促进再灌注后心肌微循环灌流的恢复(92.10±2.2)%,与对照组(87.49±4.12)%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缺血90min和再灌注180min,芪丹通脉片处理组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1分别为(68.98±10.01)μmol/L、(67.55±9.81)μmol/L和(114.73±11.89)μg/L,(139.97±12.36)μg/L,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56.38±8.27)μmol/L,(53.55±6.03)μmol/L和(137.40±13.48)μg/L,(161.90±19.14)μg/L,(P<0.05)。结论芪丹通脉片能够促进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血流的恢复,调节循环血中的NO和ET含量,改善微循环功能,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67.
运用电脑心理测试仪来训练学龄儿童的视听反应能力、光信号记忆、视觉记忆、数字记忆、协调能力在目前学习困难的儿童中已较为普遍[1,2]。我科也曾在临床上运用DDX-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康复仪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困难的儿童在对光的反应速度、光记忆、数字记忆及协调能力方面均显落后,但缺乏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故需及时做出上述各指标的常模。一旦建立常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困难儿童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且有助于训练干预后的比较,以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在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疑有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行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腹腔、盆腔和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结论: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腹腔、盆腔和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利于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案的制定,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底动脉,对平均血流速度(Vm)减慢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引起椎-基底动脉Vm减慢的真正原因。方法对156例椎-基底动脉Vm减慢(至少一侧椎动脉Vm低于25cm/s或基底动脉Vm低于30cm/s)患者与椎-基底动脉血管CT(CTA)或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结果156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正常者,18.6%;双椎动脉发育不对称者,17.3%;一侧椎动脉狭窄者,16.0%;双侧椎动脉狭窄者,19.2%;一侧椎动脉闭塞者,14.8%;一侧狭窄一侧闭塞者,9.0%;基底动脉狭窄者,5.1%。结论TCD在检测椎-基底动脉狭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