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O微型钢板与交叉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AO微型钢板和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共评价68例88处掌、指骨骨折病例,分为AO微型钢板组(26例37处)及交叉克氏针组(42例5l处),随访3~12个月(平均5.3个月)。以TAFS评分为评价标准。结果所有病例均达骨性愈合。AO微型钢板组TAFS评分中,优良率为78.4%;而交叉克氏针组为54.9%。两者的TAFS功能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9,P〈0.05),前者明显优于后者。AO微型钢板组延迟愈合率为2.70%;交叉克氏针组为7.84%,前者优于后者。AO微型钢板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周,交叉克氏针组为7.6周,两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4,P〈0.05),前者病例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后者。两者术后感染率相似。结论AO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延迟愈合率及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指标上明显优于交叉克氏针固定,但在术后感染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2.
游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下肢离膝关节10cm以内小腱残端及足部残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采用3种不同游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残端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 皮瓣除1例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 ̄5年,外形,功能均满意。结论 下肢离膝关节10cm以内小腿残端及足部残端软组织缺损,尽可能采用皮瓣修复,以最大限度保留或恢复下肢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4.
江苏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系统具有便捷高效、灵活、完整、可靠、安全等特点.本文对该系统的建设以及业务流程、系统功能进行介绍,探讨与更多系统共享数据的方法,以为其他地区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在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中优先选择人工股骨置换术单纯内固定术,方法:通过对已行人工股骨置换术或单纯内固定术的176例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病人的回顾性调查,对两种术式的近期,中期,远期的疗效,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内固定术(P<0.05),中期疗效亦优于单纯内固定术(P<0.05),远期的疗效两相近(P>0.05),两的近期,中期并发症相仿(P>0.05),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中优先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构建正常人体髋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作为该部位进一步有限元分析的基础.方法:采用活体髋关节为标本,应用CT扫描技术及图形数字化方法获取髋关节的三维坐标,输入有限元分析软件,并通过确定材料特性参数和网格化,建立髋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所构建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髋关节真实解剖形态及其生物力学行为,还原性良好,可以满足有限元分析的需要.结论:采用CT扫描资料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切实可靠,实体建模法将有限元模型的几何特征和边界条件的定义与有限元网格的生成分开进行,减少了模型生成的困难.所构建的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为髋关节力学行为以及骨折内固定、髋关节成型术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柄-骨固定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生物力学意义.方法 选用股骨标本和股骨柄假体,分别行薄层CT扫描,保存断层扫描图像.将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人Mimics软件,进行灰度阈值调整、区域分割后,重建两者的三维模型,并模拟髋关节置换术进行装配.股骨体内腔与股骨柄之间定义为面-面接触关系,在Free form软件中对各模型铺面处理后以IGES格式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采用十结点solid 185单元进行网格划分,选择人体45%步态相模拟人体攀爬楼梯工况,分析相应的y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以及界面接触压力、磨擦应力和相对滑动位移.结果 所构建的面-面接触连接、界面划移的非骨水泥型髋假体-骨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假体-骨界面的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还原性良好,可以满足有限元分析的需要.结论 构建的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骨固定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骨固定界面骨改建、骨整合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和干预模式。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关节外科453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31例院内肺部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关节置换术后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84%;院内肺部感染与年龄、卧位、卧床时间、意识障碍及基础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由多种因素所引起,早期下床活动与合理体位、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加强意识障碍及老年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干预模式可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8月至2008年3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0之间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17~56岁,平均38.5岁;1例失访,1例在随访前因非相关性原因死亡。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及各种并发症。结果:39例均获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3.2个月,未见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08枚,置钉准确性T1-T4低于T5-T8(P=0.80),T5-T8低于T9-T10(P=0.07),T1-T4低于T9-T10(P=0.06)。27枚螺钉(13.0%)发生错置,其中,14枚(6.7%)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7枚(3.4%)穿破内侧皮质,5枚(2.4%)穿破椎弓根上壁,1枚(0.5%)穿出椎体侧方,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4枚螺钉(1.9%)为危险性穿破。结论: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0.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经验及探讨近期疗效。方法连续无选择病例采用MIS-THA50例(微创组),同期采用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0例(传统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输血情况,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假体位置及术后功能康复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5 cm、10.5 d,明显短于传统组的15.2cm、11.8 d(P<0.05);微创组术后早期疼痛明显轻于传统组,手术显性失血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假体位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有2例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1例皮下血肿;传统组有1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脱位。微创组在术后6周和3个月需要助行器者所占比率明显减少(P<0.05);改良的Harris评分在微创组于术后6周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但在术后第3个月以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和加快术后康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