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从临床和门诊标本分离出来的4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以ICU病房分布最多,占27.7%(13/47),其次是肿瘤病区23.4%(11/47)。鲍曼不动杆菌最常出现于痰标本中,占80.9%(38/47);其次是伤口分泌物8.5%(4/47)和静脉导管标本4.3%(2/47)。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在佛山医院近两年呈上升趋势。该菌耐药现象较严重,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0.0%),其次是氨苄西林/舒巴坦(优立新)(7.7%)和头孢吡肟(8.7%)。结论临床治疗应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敏感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定植和播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一次包扎治疗小儿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患儿共146例。烧伤面积7%~38%TBSA,烧伤深度为浅Ⅱ度和深Ⅱ。所有烧伤病例随机分两组,基质组采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一次包扎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包扎疗法。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感染率。结果基质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一次包扎治疗小儿Ⅱ度烧伤,既能有效防止创面加深,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又能减轻患儿痛苦,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苏衡  王家同  谭庆荣  张凤刚  阎其乐  吕静 《医学争鸣》2004,25(22):2097-2100
目的: 探讨认知暴露疗法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别,为运用心理疗法治疗急性应激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连续病例63例,分成心理治疗组(A组)和药物治疗组(B组),心理治疗组采用结构化的认知暴露疗法.疗效评定采用SCL-90、BDI、HAMD、STAI和HAMA.结果: 在治疗前所有患者SCL-90总分及其各分因子分、BDI、HAMD、STAI、HAMA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后得分;心理治疗组的时间显著长于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SCL-90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焦虑3项症状较心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而抑郁、恐怖两项症状心理治疗组较药物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精神病性和STAI得分药物治疗组较心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HAMA、HAMD、BDI分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结构化认知行为疗法对ASD患者有效,在许多指标上都能达到药物治疗的效果,而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住院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共74例,临床上分属增生性瘢痕各个时期,根据瘢痕增生时段分组,应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ⅢNP的浓度变化,并比较PⅢNP的血清含量与瘢痕增生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PⅢNP含量和瘢痕增生时段关系密切,早期瘢痕增生患者血清中PⅢNP含量开始增加,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其血清含量进一步的增加,到4~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中,PⅢNP含量达到了高峰。伴随瘢痕的成熟,PⅢNP浓度又逐渐下降。结论烧伤后增生性患者血清中PⅢNP的含量可较好地反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胶原代谢活跃程度,是增生性瘢痕增生活跃程度较为敏感的标志物,可以用做临床来指导临床瘢痕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发性抽动症的遗传学易感因素,研究多巴胺运载基因在多发性抽动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病例组30例,对照组32例,多巴胺运载基因(DATl)基因定型采用PCR扩增、VN—TRS分析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多发性抽动症(TS)患者与正常人群(对照组)多巴胺运载基因(DATl)这段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s)多态性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变化。结果 多发性抽动症与多巴胺运载基因缺乏相关性。结论 该现象可能与疾病的异质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抽动症的遗传学易感因素,研究多巴胺运载(dopamine transpor1,DAT1)基因在多发性抽动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病例组30例,对照组32例。DAT1基因定型采用PCR扩增、VNTRS分析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与正常人群(对照组)多巴胺运载基因(DAT1)这段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s)多态性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变化。结果:多发性抽动症组与对照组DAT1基因VNTRs多态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88,P>0.5)。结论:多发性抽动症与DAT1尚缺乏关联,该阴性结果可能与疾病的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烧伤后难愈性残余创面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烧伤后残余创面形成的原因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30例烧伤患者后期的残余创面进行浸浴疗法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果2例残余创面直径大于5cm以上者需要手术植皮愈合,另外28例全部愈合。结论综合性的处理残余创面,勤换药,保持创面干洁,保护新生上皮,是治疗难愈性残余创面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抽动症与多巴胺运载基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抽动症的遗传学易感因素,研究多巴胺运载(dopaminetransporter1,DAT1)基因在多发性抽动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病例组30例,对照组32例,DAT1基因定型采用PCR扩增、VNTRS分析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与正常人群(对照组)多巴胺运载基因(DAT1)这段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s)多态性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变化。结果:多发性抽动症组与对照组DAT1基因VNTRs多态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88,P>0.5)。结论:多发性抽动症与DAT1尚缺乏关联,该阴性结果可能与疾病的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和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n=60)和正常人(对照组,n=65)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结果分析患者组为60例,对照组为65人。①5-羟色胺转运蛋白启动子区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5-羟色胺转运蛋白启动子区的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3.3%和20.0%,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8%和43.8%,差异均有显著性(χ2=7.591,7.214;P<0.05)。②5-羟色胺转运蛋白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所有被检测者共出现3种基因型:纯合子L/L(419bp,419bp)、杂合子S/L(375bp,419bp),S/S(375bp,375bp)。结论: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有较高频率的S/S基因型和S等位基因,5-羟色胺转运蛋白启动子区的S等位基因可能是抑郁症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在烧伤整形治疗中复合皮移植术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临床应用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烧伤整形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接受复合皮移植术患者42例,设为移植组;接受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42例,设为扩张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移植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为83.33%(35/42),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5/42);扩张组术后总有效率为97.62%(41/42),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6/42)。扩张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移植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术后整形效果方面优于复合皮移植术,能显著改善患者整形后皮肤的色泽和质地,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