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6篇 |
外科学 | 66篇 |
综合类 | 40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探讨以腹股沟肿大淋巴结为首发表现的阴茎痛的I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本组患者6例,均因为肿大的腹股沟淋巴结初诊于外院,在我院经细胞穿刺学证实为鳞癌转移.全部患者均有包茎或包皮过长病史,在成年后接受过包皮环切手术.4例患者在阴茎包皮环切瘢痕处有小灶肿块或溃疡,广切后病理显示为阴茎鳞癌,2例患者既往环切术标本经病理复片后诊断为阴茎鳞癌.结果:阴茎癌原发灶病理分析显示4例为T1期病变,2例为T2期病变,临床病灶均较小,直径为5~10 mm.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直径最小4 cm.最大达9 cm且伴破溃.6例患者中4例先接受了手术治疗,2例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后再次手术.术后淋巴结病理送检证实腹股沟淋巴结鳞癌累及,且均有淋巴结外癌侵犯.6例患者中有5例复发,仅1例无病存活26个月.结论:以腹股沟肿大淋巴结为首发表现的阴茎癌并不多见,但是初诊时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了及时治疗.提高此类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早期准确诊断,需要进行腹股沟淋巴结的穿刺病理检查,细致的寻找原发病灶. 相似文献
152.
目的研究转移性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更换抗雄药物二线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56例转移性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患者,一线内分泌治疗失败后换用比卡鲁胺50mg qd治疗43例,换用氟他胺250mg tid治疗13例,每4周随访PSA,治疗期间维持血睾酮去势水平。评价更换抗雄药物二线内分泌治疗的PSA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及副反应。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进行预后因素的分析。结果换用比卡鲁胺治疗组PSA有效率53.5%(23/43),中位有效时间9月(2~36月);换用氟他胺治疗组PSA有效率38.5%(5/13),中位有效时间7月(2—32月)。用药期间患者耐受性良好,部分患者疼痛缓解。卡方检验发现患者Gleason评分与二线内分泌治疗的效果相关(P〈0.05):而其他指标,包括年龄,抗雄药物撤退治疗,换用不同药物,一、二线内分泌治疗前的PSA值以及有效时间均与疗效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二线内分泌治疗有无疗效是患者疾病特异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更换抗雄药物二线内分泌治疗对部分转移性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有一定疗效,特别是Gleason评分≤7分的患者。二线内分泌治疗有效者,生存时间可能更长。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观察鱼藤素对于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HRPC)细胞PC3和DU145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设阴性对照组(有细胞但不加药),空白对照组(无细胞仅有培养液),阳性对照组(渥曼青霉素100 nmoL/L),及鱼藤素分别10、100、1 ìmol/L共6组.CCK-8法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m-blot检测Akt、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探讨药物作用机制.结果 10 nmol/L~1 ìmol/L鱼藤素对PC3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对DU145细胞则无此作用.鱼藤素使PC3细胞出现G2/M期阻滞现象并引起浓度依赖性的凋亡,而未改变DU145细胞的周期分布也不能诱导其凋亡.鱼藤素能够阻断P13K/AKT通路而对MAPK通路无影响.结论 鱼藤素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实现抑制PC3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两株细胞间实验结果 的差异是因为其PI3K/AKT通路活化状态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4.
目的研究免疫组化指标p53、p16、EGFR、cyclinDl在早期阴茎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实施局部广泛切除术的早期阴茎癌33例。采用EnV确on/HRP两步法检测p53、p16、EGFR和cyclingD1的表达。结果33例中可获得完整病例资料的18例,平均年龄47.7(32-70)岁,平均随访时间21.9(5--45)个月。其中L期1例、T1a期12例、T1b期3例、T2期2例。由于样本量问题四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53蛋白高表达是早期阴茎癌发生术后复发的可能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5.
陈振光等于1990年首先报道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头颈及股骨头坏死。近两年,我科应用该手术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4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应激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及心身5号中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对照组、单纯刺激组、高脂组、高脂加刺激组、中药高脂刺激组、西药高脂刺激组。分别给予电刺激、高脂饮食、电刺激与高脂饮食相结合、心身5号中药和消心痛,饲养3个月后处死大鼠,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电击应激状态下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诱因高脂状态下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其变化以高脂加刺激组最为明显,其次为刺激组,再次为高脂组,且刺激因素所引起的改变更明显。采用中药心身5号和消心痛治疗,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与未治疗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相比,均有所改善,且中药高脂刺激组优于西药高脂刺激组。[结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中药心身5号具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在会阴Paget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3例会阴Paget病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术前均行PSA检测,对于血清PSA4μg/L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以明确病理诊断。将本组患者中PSA4μg/L者所占比例和前列腺癌(PCa)的发生率分别与文献报道的一般人群中相应比例进行比较。结果:本组63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Paget病。19例(30.2%)患者肿瘤浸润至真皮层,2例(3.2%)累及提睾肌,4例切缘阳性。术前血清PSA4μg/L者14例,在全组患者中所占比例(22.2%),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中PSA筛查时血清PSA4μg/L的比例(6.7%)。14例血清PSA4μg/L的Paget病患者中6例(42.9%)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合并有PCa,其发生率远高于PSA4μg/L的一般人群中PCa的发生率(25%~30%)。结论:与一般人群相比,会阴Paget患者更容易发生PCa,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观察索拉非尼常规剂量治疗晚期肾癌失败后,增加药物剂量继续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索拉非尼常规剂量(400 mg 2次/d)治疗4~22个月后出现进展的晚期肾癌患者24例,中位年龄52(27~72)岁.索拉非尼增加剂量至600 mg,2次/d 10例;增加剂量至800 mg,2次/d 14例.计算治疗的客观反应率,疾病控制率,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统计不同剂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在进行索拉非尼增量治疗1个月后,疾病进展(PD)4例,终止治疗.继续治疗20例,其中1例肾透明细胞癌术后肺转移者增量治疗后肿瘤最大径较增最前缩小42.5%,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19例,其中2例转移灶分别位于脑、肺和腹膜后淋巴结的患者增量治疗后肿瘤最大径之和分别缩小24.3%和11.6%.10例患者于增量治疗3~14个月后出现疾病进展,PFS为7个月.本组24例索拉非尼增量治疗后PR 1例(4.2%),SD 19例(79.2%),总体疾病控制率83.3%(20/24).中位PFS为5(0~14)个月.索拉非尼增量后常见不良反应与常规剂量相似,但增量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剂量有所增加,如手足皮肤反应分别为21例和13例、腹泻分别为14例和4例、乏力分别为15例和7例、中性粒细胞下降分别为3例和0例,本组未出现4级不良反应.结论 索拉非尼常规剂量治疗失败后可增加索拉非尼剂量进一步治疗,仍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且不良反应增加并不显著,多数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膀胱黏膜炎性病变相关膀胱过度活动症状女性患者的电切治疗效果。【方法】对70例临床诊断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发现膀胱黏膜炎性病变女性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结果】70例患者手术时间18~30 min ,平均(21.6±5.7) min ,术中出血小于5 mL ,术后保留导尿7 d;术后1个月OABSS评分及QOL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05)。【结论】经尿道膀胱电切术治疗膀胱黏膜炎性病变所致膀胱过度活动症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效果满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0.
年龄对膀胱癌根治术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影响膀胱癌根治术预后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年龄是否是一项重要的预后指标,高龄患者是否应选择膀胱癌根治术,目前国内外尚存在争论。本文旨在研究年龄因素对于这行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进而探讨对高龄患者行根治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膀胱癌根治术后获得完整随访的121例患者的资料,对年龄与患者临床病理相关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行膀胱癌根治术高龄组患者(≥70岁)围手术期死亡的风险较其他年龄组(≤50岁或50~69岁)高,但术后早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随着年龄的升高,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降低;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高龄组和其他年龄组的CSS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是否伴有淋巴血管侵犯均相关(P〈0.05)。结论:高龄患者行膀胱癌根治术是安全的,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术后早期并发症。年龄是膀胱癌根治术患者重要的预后因素,但并不对患者预后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与年龄相关的肿瘤病理分期、分级及其它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