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神经泌尿学是一门以研究尿路的神经支配和神经调控为主的边缘综合学科,涉及泌尿外科、脊髓损伤科、神经科、康复科、妇科、老年病科、儿科等多个学科,也与医疗、物理治疗、护理、康复、生物工程、药学等多个专业相关。国外神经泌尿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变化,而我国该领域的学科体系、基础研究、临床诊疗等均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开展与完善。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人类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有一些新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膀胱传入神经支配的重要性。传入神经被认为能够在几种病理状态下为膀胱充盈、膀胱排空刺激提供信息。尿路上皮起着一个重…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估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BAT)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患者(男性59例、女性19例)采取BAT(300U溶于15ml生理盐水)经尿道膀胱壁注射(分30个点,0.5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排尿日记,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ml/次增至389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690ml/d降致281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ml/次增至387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ml/次增至364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壁BAT注射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行、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23.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大便控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大便控制能力的变化 ,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肛门直肠动力检测技术 ,对比研究 30例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和性别年龄相近的 30位健康人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了解脊髓损伤后大便控制能力的改变。结果 ①静息时 :实验组肛管平均静息压、肛管 直肠压力梯度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②主动收缩肛门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平均肛管主动收缩压低 ,收缩时间缩短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实验组收缩前后肛管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③咳嗽时 :实验组肛管反射性压力增加幅度小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在静息和腹压突然增加时 ,肛门有一定控制大便的能力 ,自主收缩肛门控制大便的能力丧失。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脊柱裂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33例脊柱裂患者采用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了解膀胱的感觉、稳定性、顺应性、相对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储尿功能参数,以及排尿期逼尿肌压力、有无逼尿肌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等排尿功能参数。将患者按照有无肾积水或返流、肾功能损害分为上尿路损害组和非损害组,统计比较各组中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脊柱裂患者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约为51%(17/33),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为33%(11/33),无返流性肾积水发生率为18%(6/33)。在肾积水患者中,64.7%具有膀胱输尿管返流。上尿路损害组的膀胱顺应性和相对安全容量等参数与非损害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裂患者具有较高的上尿路损害发生率,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占较大比例。膀胱顺应性下降及相对安全容量小可能是患者发生上尿路损害的主要尿动力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5.
肾移植术后CMV感染是影响人/肾成活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CMV感染对受者体内各系统、器官的影响,阐明了肾移植后CMV感染的发病学,感染途径及与免疫抑制剂的关系,着重讨论了CMV对受体免疫答应,分子免疫学的影响,探讨了CMV与排异反应的关系及CMV所致的各脏器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患者的压力流率EMG测定的意义,对33例DESD患者进行排尿期压力、流率及尿道外括约肌EMG测定。各型特点为:Ⅰ型DESD出现于逼尿肌收缩开始,随逼尿肌压力上升,EMG活动正常或增强,外括约肌突然开放,EMG活动消失,尿液排出;Pdetopen明显增高,高于PdetMF,Pdetend较低。Ⅱ型DESD间歇性发生于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及外括约肌同时收缩、松弛交替出现,EMG活动相应增强、减弱,产生间歇性排尿;尿流率与逼尿肌压力曲线呈双曲线波浪型交替改变,Pdetopen增高不如Ⅰ型明显,Pdetend较高。Ⅲ型DESD持续整个排尿过程,外括约肌持续收缩,EMG活动持续增强,无尿液排出;逼尿肌压力曲线呈高水平延伸或单曲线波浪型,Pdet较高。结果认为:压力流率EMG测定可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DESD提供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7.
尿动力学测定在前列腺增生症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全面阐述了前列腺增生症的尿动力学测定及方法,并阐明了前列腺增生症各种疗法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检查对其治疗方法选择、疗效估计与评价及并发症原因分析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追踪国际前沿动态提高下尿路障碍诊治水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国际尿失禁及相关领域的临床与研究正全面、深入地发展着 ,今年 6月 2 6~ 2 9日在摩纳哥召开的“第 3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 (ICI)”分 2 5个小组、从 2 5个方面对尿失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为全球尿失禁领域的临床与研究推荐了最新的指导意见。相比之下 ,尿失禁在我国仅经历了较短的发展 ,与国际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努力寻找并缩小差距是我国泌尿外科及妇产科等专业医生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医生对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缺乏热情 ,对功能重建手术兴趣不大 ,对排尿生理、下尿路功能、神经药理、神经调节等知识了…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介绍尿流动力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动态尿流动力学监测(AM)。对其装置与监测方法做了详细介绍,与常规尿流动力学测定(CMG)方法进行了比较并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对AM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0.
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反射减弱但膀胱容量缩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的患者先采用M受体阻滞剂或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待膀胱有足够大的容量、能够低压储尿时再应用间歇导尿、留置导尿等方法在无膀胱内高压的条件下实现膀胱的完全排空;逼尿肌无反射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选择间歇导尿。结果:27例患者中逼尿肌反射亢进2例,逼尿肌无反射18例,逼尿肌反射减弱7例;排尿期膀胱颈开放7例,部分开放12例,未开放8例;外括约肌痉挛24例,逼尿肌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2例,右侧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左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10例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10例逼尿肌反射亢进或膀胱容量缩小的患者中7例采用M受体阻滞剂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3例M受体阻滞治疗无效改用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逼尿肌无反射患者首选间歇导尿。结论:腰椎手术后发生排尿障碍的患者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并以尿动力学结果为基础决定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