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2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4篇 |
肿瘤学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胃上部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上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980~1994年收治的244例胃上部癌病人,通过并发症、生存率等方面对二种术式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术式Ⅰ、Ⅱ期病人3、5年生存率相似(P〉0.05),Ⅲ期病人全胃切除组优于近切组,3年生存率提高了22.2%。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Ⅳ期病人如远处无转移应根据病人状态行全胃加联合脏器切除,或姑息性手术。结论 对于胃上部癌的手术,应根据病期、肿瘤大小、浆膜受累程度、第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来选择合理术式。两种术式常见的并发平吻合口狭窄及胆汁返流通过强生吻合器的使用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分析中药薤白挥发油对人胃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途径,为胃癌患者康复期的中药辅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病毒实验室完成。①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抑制实验:将对数生长期的胃癌细胞以每孔5×104加入培养板中,每孔体积100μL,4个实验孔加入不同浓度穴依次为50,100,200,400mg/L雪的薤白挥发油(由薤白的干燥鳞茎提取),以二甲基亚砜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吸光度,细胞生长抑制率=穴1-实验组吸光度雪/对照组吸光度×100%。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53,bcl-2蛋白表达:将对数生长的胃癌细胞SGC-7901以每孔2×105加入培养板,加入薤白挥发油(200mg/L);在对照孔中加入等量的细胞培养液。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凋亡的定性与定量指标测定。结果评估:p53免疫反应定位于细胞核,bcl-2免疫反应定位于胞质和胞膜,细胞染色呈棕褐色或棕黄色为阳性,连续观察5个高倍视野,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①薤白挥发油50,100,200,400mg/L组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5.02%,32.33%,60.17%和93.4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03%,21.33%,47.65%和88.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5.93,5.84,P<0.05)。②薤白挥发油组SGC-7901细胞中p53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眼(56.06±7.31)%,(10.23±5.19)%(F=5.63,P<0.05)演。但两组bcl-2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薤白挥发油对人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且这种凋亡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升p53蛋白表达可能是诱发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描述黑龙江省女性乳头抽吸液的采集情况,分析影响乳头抽吸液采集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乳腺癌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经医生和受试者同意,采集乳头抽吸液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乳头抽吸液采集的因素。结果乳头抽吸液的成功采集率为33.9%。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妇女乳头抽吸液的采集率无统计学差别(P=0.452)。单因素分析表明:①年龄在30~50岁之间;②初潮年龄早;③经产妇哺乳时间≥12个月;④湿性耵聍;⑤高脂肪饮食;⑥月经规律的妇女比绝经的妇女,乳头抽吸液成功采集率高(P<0.05)。以年龄和身高体重指数作为混杂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初潮年龄早、哺乳时间长和湿性耳耵聍易采集到乳头抽吸液。结论黑龙江省女性乳头抽吸液的成功采集率较低,样品的成功采集与受试者的年龄、月经史、哺乳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TOX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绝经前妇女乳腺癌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Snapshot)分析方法,检测280例绝经前的乳腺癌患者和287例绝经前的正常对照者TOX3基因rs3803662和rs12443621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结果:TOX3基因rs3803662和rs12443621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在乳腺癌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和0.3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rs3803662位点,与GG基因型相比,GA、AA和GA+AA基因型与乳腺癌的危险性无关(OR=0.846,95%CI:0.489~1.463,P=0.549;OR=0.802,95%CI:0.470~1.368,P=0.418;OR=0.821,95%CI:0.492~1.368,P=0.449);对于rs12443621位点,与GG基因型相比,GA、AA和GA+AA基因型与乳腺癌的危险性无关(OR=0.755,95%CI:0.518~1.099,P=0.755;OR=0.850,95%CI:0.528~1.368,P=0.504;OR=0.781,95%CI:0.548~1.112,P=0.170)。结论:在目前样本条件下,TOX3基因rs3803662和rs12443621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绝经前妇女乳腺癌易感性之间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97.
探讨肿瘤抑素19肽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观察其在乳腺癌动物模型中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四噻唑蓝(MTT)法检测19肽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影响,将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分为4组,隔日腹腔给药方法分别给予19肽、环磷酰胺、19肽+环磷酰胺、溶剂治疗,记录各组移植瘤的治疗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TT显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生长随19肽浓度的增加存活率降低,19肽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毒副作用较环磷酰胺组小,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32);治疗组与对照组瘤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9肽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生长;19肽体内毒副反应较小,其与环磷酰胺联合后,对移植瘤的抑制能力得到增强,并减轻后者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分析中国黑龙江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以黑龙江地区的92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为研究对象。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除外1,4号外显子)进行扩增。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SSCP)进行突变的初筛,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 在92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有5种致病性突变,其中3种为新发现的突变,发现的已报道的2种突变均为无义突变。结论 在中国黑龙江人群中,BRCA1基因的突变对于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生可能具有较重要意义;新发现的3个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中的特有突变;黑龙江地区BRCA1在家族性乳腺癌中突变率明显低于国内外报道,但其中的移码突变3712insG分别在3个患者中检出,提示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的基础突变。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中MGMT和XRC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石蜡标本、30例乳腺良性病变石蜡标本中MGMT和XRCC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72例乳腺癌组织中MGMT阳性表达率为70.8%,低于良性病变组织表达率90.0%(P<0.05),且其表达与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化程度、ER及p53表达相关(P<0.05).XRCC1阳性表达率为52.8%,低于良性病变组织表达率83.3%(P<0.05),且其表达与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DNA修复基因MGMT及XRCC1是临床评估乳腺癌恶性程度、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 FGFR4基因多态性与 Luminal 型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apshot)SNP 分型技术,检测415例 Luminal 型乳腺癌患者2个 FGFR4基因多态位点。分析这些多态位点与 Luminal 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415例 Luminal 型乳腺癌中,FGFR4基因 rs1966265多态频率分布:纯合野生 AA 型为23.4%、杂合 GA 型为53.7%、纯合突变 GG型为22.9%;rs351855多态频率分布:纯合野生 GG 型为28.2%、杂合 GA 型为53.7%、纯合突变 AA 型为18.1%。两个多态位点与 Luminal 型乳腺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 >0.05)。结论:FGFR4基因 rs1966265和 rs351855位点多态性与 Luminal 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