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0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即刻种植的临床应用及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即刻种植的近期临床效果及软组织的美学形态。方法:30例患者共35个牙位拔出患牙,同期植入种植体35枚,种植手术过程中测量并记录牙龈附着高度及骨水平高度,种植3~6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测量上述指标,同时拍摄根尖片,计算牙槽骨吸收高度,按常规取模、戴牙,对比牙龈附着手术前后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所有种植体二期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后9个月牙槽骨唇颊侧骨板近、远中吸收量分别为1.2mm和1.0mm。种植修复后3个月牙龈乳头近、远中牙龈附着退缩量分别为0.45mm和0.43mm,患者满意度达97%,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即刻种植临床效果与常规种植无明显差异,软组织美学更佳,可以进行推广和应用,远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寻求快速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菌(Pg)和中间普氏菌(Pi)在牙周感染患者人群中感染率的方法。方法:特异引物PCR,检测3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在30例中重度牙周病及30名正常组龈沟液中的定植情况。结果:PCR方法检出细菌的最低检测量为3.25ng。Pg在中重度牙周病检出率86.7%,高于正常组13.3%,P〈0.001。Pi在中重度牙周病检出率为70%正常组为20%,P〈0.001。伴放线放线杆菌在中重度牙周炎Aa检出率为6.7%,正常组检出率为3.3%,P〉0.5。结论:PCR方法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有效方法。Pg是成人牙周炎可疑致病菌。Pi是成人牙周炎可疑致病菌。Aa可能是牙周正常菌群一部分,需要大样本进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建立简单、优化的分离及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为组织工程支架研究提供细胞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常规和改良的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培养BMSCs。常规法按照传统全骨髓贴壁法,对骨髓冲洗液进行过筛和离心处理后加入完全培养基进行培养。在改良全骨髓贴壁法中,将骨髓冲出骨髓腔后直接加入完全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形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比较两组BMSCs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物CD90、CD29、CD11b/c、CD45。对改良法培养的BMSCs进行定向诱导成骨及成脂分化,并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其成骨分化潜能,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其成脂分化潜能。结果 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BMSCs形态均一,细胞集簇排列呈“鱼群状”“漩涡状”。改良法比常规法培养的BMSCs增殖活性强(P<0.05)。改良法与常规法培养的BMSCs均高表达CD90和CD29,低表达CD11b/c和CD45。改良法培养的BMSCs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茜素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均为阳性。结论 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成功分离并培养BMSCs,培养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  相似文献   
54.
目的:测定下颌骨骨痂延长前后微量元素变化,探讨骨痂牵引成骨机制。方法:15只犬行下颌骨延长术,术后不同时间行微量元素测定。结果:铜(Cu)、镁(Mg)、锌(Zn)、铁(Fe)元素含量在5周、8周、20周结果不同。结论:Cu、Mg元素在牵引早期参与成骨;Zn、Fe元素在实验的各个周期均较低。  相似文献   
55.
腮腺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相似易发生误诊。我院收治变性型涎腺肿大症患者一例,临床误诊为Mikulicz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6.
上前牙区小直径种植体连接不同角度基台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使用小直径种植体和角度基台对种植系统及周围骨的应力和应变影响及使用原则。方法:建立仿真模型,运用有限元法软件分析小直径种植体连接不同角度基台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各部位应力及应变随着基台角度增加呈线性递增,分布更集中;合适的修复体能分担更多负载;小直径种植体连接于8°的角度基台,皮质骨弹性形变已超过阈值。结论:基台角度增加应力应变增大,分布集中,不利于应力的分散和传导;合适的修复体能降低角度基台的不利影响。建议使用直径3.5 mm 种植体避免使用角度基台。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开窗式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9名患者30侧行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用超声骨刀开窗,植入种植体共53枚(同期植入47枚,延期植入6枚),6~8月后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3、6及12个月复查。结果:术前平均剩余牙槽突高度为4.46 mm,术后平均提升高度为7.34 mm,植入53枚植体,没有发生黏膜穿孔。术后随访3~18个月没有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及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存留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结论: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中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FE)在牙槽嵴重度萎缩(当RBH<8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既往于本院施行不植骨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病例资料,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提升术后同期种植体植入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通过OSFE技术在34位患者植入种植体42颗。术前X线片测量的平均余留牙槽嵴高度(RBH)7.41 mm,新骨平均生成高度为2.22 mm,现窦底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的比例为92.3%。种植体植入术后随访观察3~39个月,种植牙成功率100%。结论:使用OSFE技术行上颌窦底黏膜提升不植骨的术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CBCT评估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及上颌窦状况,评价其指导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上后牙缺失且经CBCT检查确认,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BCT信息制定手术方案。同期植入种植体85枚,延期植入11枚,术后68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修复后3、6、12月定期复查。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出现黏膜穿孔,术后随访中未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未出现明显骨吸收,患者未诉主观不适。种植手术成功率及随访期间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结论:CBCT可为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提供全面可靠的指导,术前精确测量与检查,对提高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少年儿童颞下颌关节“响”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颞颌关节杂音 ,作为颞颌关节紊乱病 (TMD)的主要症状之一 ,其性质对TMD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接诊中发现 ,少年儿童患者以关节“响”就诊者较多 ,就响的特点做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及结果1.1  1997 0 5~ 1998 0 9,以张口活动“响”为主诉就诊我颞下颌关节专科的 9~ 18岁少年儿童 5 6人 ,男 2 3人、女 33人 ,平均年龄 14 .3岁。病程 1月~ 5年不等。1.2 清脆弹响 5 1人 ( 5 8侧 ) ,占 91%。其中张口初、中响 31人 ,张口末响 9人 ,伴随张口度过大 (大于 4cm )。清脆弹响消失张口受限 11人。 5人有粗糙音 ( 9% )。1.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