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为预防或减少胰瘘的发生,国内外学者对胰肠吻合方式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改进,但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仍在5%~25%,胰瘘的死亡率在50%以上。作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胰管内支架管引流加胰肠套入吻合方式行29例胰肠吻合术,无1例发生胰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2.
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在实验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 ,探讨验证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 采用自制的腹腔镜器械 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进行 4例家猪的腹腔镜手术 ,在胆囊切除完成后做腹腔镜肝脏部分楔形切除术。记录肝切除时的肝脏离断时间、断肝时的出血量、切除标本大小重量等。在手术前后采静脉血作肝功能检查。术后第 4周处死实验动物 ,大体观察腹腔内情况 ,取肝断面作组织学检查。结果  4例肝叶楔形切除术均顺利完成。实验动物术后第 1天即能自主活动 ,进食好。肝切除时断肝平均时间为 4min。切除肝脏标本体积最大为 5cm× 4cm× 2cm。平均出血量约 3 0ml。肝切除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变。术后肝断面病理检查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结论 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是一种有效的肝切除器械 ,操作时无须频繁更换其他手术器械 ,可始终保持术野清洁。对切面小的管道结构处理可靠。在肝胆微创外科有很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大鼠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肝硬化大鼠为动物模型,研究几种不同药物对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0只,60%CCL4石腊油混合液(0.3/100g)皮下注射,4天1次,同时饮用5%酒精溶液,经68天制成肝硬化动物模型。模型鼠随机分为四组,14只/组。全麻下均行2/3肝切除术,术后当天按以下方案处理:奥美拉唑组注射0.2mg/kg,1次/日;五肽胃泌素组注射0.3mg/kg,3次/日;香菇多糖组注射1mg/kg,1次/日;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mg/kg。连续给药一周后,每组分别随机取8只大鼠,抽取静脉血样,取下肝脏称重,并制作肝脏标本作光镜,电镜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二周后,再对每组余下的6只大鼠行同样处理。结果奥美拉唑组及胃泌素组中,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与香菇多糖组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泌素及奥美拉唑组的再生肝亦有明显增加(P<0.05),但各组间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在奥美拉唑组及胃泌素组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染色细胞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光镜检查证实,各组肝脏均有假小叶形成,炎细胞浸润,符合肝硬化病理改变。但Ⅰ、Ⅱ组可见较多双核肝细胞及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索县域医共体核心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对成员单位的指导作用.方法: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疫情常态化时期,县域医共体核心医院有侧重地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帮扶.结果:成员单位在新冠肺炎抗疫期间起到区域内"守门人"的作用,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平稳恢复医疗服务.结论:县域医共体核心医院在成员单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起到指...  相似文献   
95.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浆液肿发生率较高,浆液肿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现象。关于如何预防腹腔镜疝术后浆液肿的发生,尚无一致意见。本文阐述了腹腔镜疝术后浆液肿发生的机理,易发因素及预防措施,并介绍了我们在这方面的临床经验。腹股沟直疝及大的斜疝或者阴囊疝术后浆液肿发生率较高。对于腹股沟直疝,可以在腹腔镜疝直疝修补术时将疝囊关闭(采用倒刺缝线或者endoloop)值得推荐,对于较大的腹股沟斜疝,可以尝试采用倒刺缝线悬吊远端疝囊,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以选择性放置引流管,早期拔出引流。  相似文献   
96.
外科和妇科腹腔镜联合手术16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外科和妇科疾病治疗中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3月~2006年12月,因妇、外科疾病施行腹腔镜联合手术160例,分别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输卵管造口术20例,LC联合卵巢囊肿剥除术24例,LC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12例,LC联合双侧子宫动脉结扎加子宫肌瘤挖除术7例,LC联合子宫次全切除术19例,LC联合子宫全切除术11例,LC联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6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联合输卵管手术16例,LA联合卵巢囊肿切除术22例,LA联合子宫全切除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18例;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联合卵巢囊肿切除术4例;腹腔镜肝段切除联合附件切除术1例。结果160例妇、外科联合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40~220min,平均120min;术后住院1~6d,平均3.4d。无并发症。143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9.5月,1例术后10天阴道残端出血(保守治愈),1例术后2个月阴道残端息肉(手术切除)。结论严格掌握联合手术指征,充分术前准备,多科室良好配合...  相似文献   
97.
结直肠癌发生的基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按其发病类型可分为散发性、家族性与遗传性3种。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不同发病类型结直肠癌的内在分子机制。生殖细胞系(germline)突变是遗传性结肠癌的发病基础,而散发性结肠癌则是由体细胞突变而产生的。在结直肠癌发生的病因学中,有3类基因的突变,即癌基因(oncogenes)、肿瘤抑制基因(suppressor genes)以及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突变。通过对结肠癌相关基因的了解,可更好地识别结肠癌的不同表型以及遗传性结肠癌基因学的检测基础。  相似文献   
98.
大肠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施行选择性D3清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近五年来诊治的各部位胃癌183例,其中行D3清除术122例,D2术33例,D1术2例,姑息性切除14例,未能切除12例。其中行D3清除术者取第二、三站淋巴结作病理学检查,共检获第二、三站淋巴结总数为1632枚,平均每例检获13.4枚。分析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与病灶大小的关系。结果:本组122例D3清除术中,低分化~未分化癌62例,中一高分化癌60例,第二、三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67.7%(42/62)和46.7%(28/60),两者比较P〈0.01;转移度分别为52.2%(485/930)和47.6%(334/702),转移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浸润深度不同时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T1期0(0/26),12期35.3%(178/504),T3期56.3%(401/712),T4期61.5%(240/390),浸润深度间经多个率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病灶大小按〈3cm、3—5cm、〉5cm分类,其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54.4%(245/450)、50%(310/620)、47%(264/562),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深,其胃周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度越高,而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度的关系不肯定。由于国人胃癌患者就诊时以Ⅱ-Ⅳ期居多,因此,对分化程度低和/或浸润深度深者不管病灶大小,建议行D3淋巴结清除术,而非D2清除术。  相似文献   
100.
肝缺血再灌注时肠道损伤对肝脏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一兵  嵇振岭 《铁道医学》2001,29(4):221-224
目的 了解肝缺血再灌注对肠道损伤对肝脏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分流组(组1)、不分流组(组2)和假手术组(组3)。组1、2在全麻下行肝门阻断45min,再灌注2h制备2h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1在肝缺血再灌注前行门腔分流;组3仅作剖腹术,不经受肝缺血再灌注过程。极前术后均抽取门静脉血并于术后切取部分肝脏及回肠以检测血清酶学、细胞因子水平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术前各组动物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酶氨基转移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Ⅰ型白细胞介素(IL-1)水平均无显性差异。在分流组和未分流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后,上述四项指标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缺血再灌注后两组间上述指标亦有显性差异(P<0.05),分流组明显低于不分流组。假手术组各项指标术前术后无显性差异,肝脏及肠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分流组基本正常,未见细胞结构的改变。结论 本实验研究表明:肝缺血再灌注时,缺血本身可对肝脏造成损伤。同时,由于肝门被阻断,肠道血液回流受阻淤血,肠道受到损伤。肠道的多种毒性物质,如TNF-α,IL-1等细胞因子的增加可加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分流组由于解除了肠道淤血,减轻了肠道的损伤,从而间接地减轻了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