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目的评价补充肉碱对腹部术后接受肠外营养的老年患者血脂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盲法、随机和对照的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24例老年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给予6d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脂肪由长链脂肪乳提供,研究组补充肉碱(50mg/kg),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脂代谢和肝功能变化及临床结局。结果补充肉碱的研究组术后4和7d的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均较对照组有降低的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d和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脏功能的变化和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后接受肠外营养的老年患者补充肉碱,可以改善三酰甘油代谢,可能有益于肝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评价添加ω-3脂肪酸的肠外营养对腹部手术后患者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和对照的方法,40例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进入本研究;术后1~7天给予全肠外营养,其中葡萄糖3 g/(kg·d),脂肪1.2 g/(kg·d),氮入量0.2g/(kg·d);对照组(20例)肠外营养中给予大豆油长链脂肪乳;研究组(20例)用鱼油脂肪乳[0.2 g/(kg·d)]替代部分大豆油脂肪乳;观察细胞免疫指标(CD4、CD8、CD4/CD8)、炎性反应因子(IL-6和TNF-α)的变化;记录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临床结局指标(并发症、感染性并发症、住院天数和费用等).结果 40例患者均完成研究,无脱落病例;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接受7天全肠外营养后,将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天细胞免疫指标和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组CD4的升高幅度为(13.1%±9.8%),多于对照组(4.2%±10.1%);研究组CD4/CD8升高较对照组显著,分别为(0.48±0.41)和(0.12±0.38).研究组IL-6下降了(-29.8±26.8)ng/L,低于对照组[(-14.1±14.8)ng/L];TNF-α在术后第8天,研究组下降幅度多于对照组,分别为( 1.59±1.44)ng/L,(-0.02±1.21)ng/L.研究组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少于对照组(2例比5例);研究组发现SIRS病例少于对照组(2例比8例);研究组术后总的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总医疗费用相似.结论 添加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能改善患者腹部大手术后的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因子释放和SIRS发生,可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53.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病例原因,探讨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留置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2170例,6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7例次(0.32%),其中2例合并菌血症,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6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分别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使用聚脲氨酯材质的PICC导管,管尖位置6例次在锁骨下静脉、1例次在颈内静脉;超声确诊血栓形成后,拔出导管并抗凝治疗,5例患者放置上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平均随访10.6个月,4例血栓消失。结论PICC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管尖位置不当,置管时应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54.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临床影像设备进行实验研究的脑内出血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家猫,对尾状核、内囊或丘脑进行MRI三维定位后,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入自体动脉血。术后3h行MRI扫描验证血肿,并于术后72h对血肿及其周围组织行MRI评价。结果:(1)尾状核头、内囊或丘脑的定位测量结果平均值(mm)分别为:前囟后距离:5.8、11.1、11.9;矢状缝右旁开距离:5.5、7.1、7.1;颅骨外板下垂直深度:16.6、19.6、21.5。(2)猫脑内注入自体血后均可形成局灶性大小、部位稳定的血肿,72h后血肿的MRTlWI信号强度明显增加,12WI显示的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区明显增大。结论:MRI定位后建立的猫脑内出血模型,是较理想的适合于临床影像设备进行实验研究的脑内出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调查腹部择期手术患者术后电解质代谢变化,及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医院普外科接受腹部择期手术、年龄≥18岁;术后禁食≥3 d;术前肝肾功能大致正常的住院患者1117例,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电解质变化和临床结局指标,对术前电解质正常且术后异常的病例,分析其与术后感染并发症及总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出现电解质异常的比例为钾(24.1%)、钠(6.4%)、氯(27.6%)、钙(61.7%)、镁(16.3%)、磷(71.0%),绝大多数为离子水平低于正常;总并发症为19.70%,其中感染并发症17.1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总并发症和感染并发症发生与血清钾离子升高(P=0.007)和减低(P=0.007)、钠离子减低(P=0.016)、磷离子减低(P=0.004)及镁离子减低(P=0.049)显著相关。结论 腹部择期手术后电解质降低较为常见,与术后并发症存在一定关联,应重视维护围手术期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6例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4例患者在首次术中确诊,术中可疑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行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确诊,施行损伤修补+胆总管T管引流+腹腔引流术,治愈出院.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严重的腹腔、腹膜后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怀疑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行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后确诊,并多次行清创、引流手术,其中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地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中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是确诊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有效方法.对于首次术中确诊者,可行损伤处修补+引流治疗.对于术后确诊并出现腹腔、腹膜后脓肿及蜂窝组织炎者,应充分清创、引流,必要时加行胆汁、胰液分流、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估外科肝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其与肝功能分级和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新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硬化肝癌患者112例,采用肌酐-身高指数(CHI)、上臂围、握力和蛋白代谢指标等方法,以及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分别进行营养状况评估;采用Child—Pugh分级评价肝脏功能,统计术后感染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日作为临床结局指标。分析营养状况与肝脏功能、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根据PG—SGA分级,112例患者中70例(62.5%)营养正常,34例(30.4%)有中度营养不良,8例(7.1%)重度营养不良。以PG-SGA结果为标准,CHI法(K=0.760,P=0.000)、上臂围法(K=0.564,P=0.000)及握力(K=0.523,P=0.000)均与PG.SGA一致,其中CHI法与PD—SGA法吻合程度最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PG—SGA分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s=0.829,P=0.000),PG—SGA分级与感染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日均呈显著正相关(r=0.349,P=0.000;r=0.624,P=0.000)。结论PD—SGA结合CHI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外科肝癌患者营养状况。患者的营养状况与肝脏功能分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日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8.
患者男性,65岁.因直肠癌术后6年,胰体尾部腺癌术后6个月肝转移,于2007年3月1日人院.患者既往高血压和糖尿病史12年、高脂血症10年,于2001年因患直肠腺癌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行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草酸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调查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平行、多中心横断面调查,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期间,在北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年龄≥65岁的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人体测量指标和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并应用微型营养评定精法(MNA-SF),了解其营养状态,记录住院期间病死率、感染性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临床结局指标,并分析不同营养状态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对数据行χ2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 结果本研究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2 093例,年龄(75.2±6.9)岁,体重指数(24.2±3.7) kg/m2,握力(18.2±11.8) kg,上臂围(26.6±3.5) cm;白蛋白(35.81±10.51) g/L;总蛋白(65.19±7.79) g/L;前清蛋白(182.8±104.1) mg/L;甘油三酯(1.46±1.12) mmol/L;血浆总胆固醇(4.16±1.49) mmol/L;血红蛋白(126.7±18.1) g/L;1 993例患者完成了MNA-SF,顺应性95.22%;其中5.77%(115/1 993)存在营养不良,28.50%(568/1 993)有营养不良风险;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病、心瓣膜等疾病的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92 %,其中营养正常患者为3.36%,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为6.51%,营养不良患者为1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9,P<0.05);总住院时间为(10.94±7.60) d,营养正常患者住院时间为(10.10±6.97) d,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为(12.25±8.16) d,营养不良患者为(14.94±9.7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80,P<0.05)。 结论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有一定的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且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与不良临床结局正相关,应重视其住院期间的营养状态的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