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正>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最近20余年中有很大进展。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故在许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外科手术。现对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2.
肠易激综合症抗抑郁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和肠道功能失调,缺乏病理结构改变及生化学异常改变证据为主要特征,迄今原因未明的胃肠道疾病症状群,临床上十分常见,严重影响患的工作和生活质量。IBS的病理生理基础及产生机制特征是内脏对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的反应性增高,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客观可靠的疗效判定标准,单一治疗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30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和30例腹膜透析无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的浓度,并动态观察以上各指标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PCT与CR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CRP、PCT是诊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较好指标;CRP与PCT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经有效抗感染治疗后均可发生显著变化,联合检测cRP和PCT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4.
吴素红  崔惠敏  刘远浩 《新医学》2012,43(7):460-463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注射液和口服药冲击治疗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疗效。方法: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58例,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300 ng/L,随机分为注射骨化三醇冲击组(A组)和口服冲击组(B组)各29例,根据血iPTH水平确定骨化三醇的剂量,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iPTH、碱性磷酸酶(AKP)、血钙、磷水平,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8、12周两组iPTH水平明显下降,A、B组iPTH达标率分别为41%、83%、97%和28%、66%、90%,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8、12周时A、B组血清iPTH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钙、磷水平变化不大,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静脉与口服骨化三醇冲击治疗腹膜透析SHPT安全有效,但静脉冲击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急性肾衰竭(AFR)的疗效。方法我院2006~2011年收治41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其中并发急性肾衰竭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及治疗组1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腺素E1静脉滴注14天。观察两组发生少尿例数、血液透析例数、尿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在发生少尿及血液透析例数、血尿素氮、血肌酐等均显著减少(P<0.05);尿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前列腺素E1治疗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竭疗效确切,优于常规疗法,且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6.
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可能导致患者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高乌甲素作为一种非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强,用于中度以上疼痛[1].我科将两药复合用于上腹部手术的术后持续静脉镇痛,并和单纯芬太尼术后持续静脉镇痛作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7.
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86年1月至1998年12月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剔除资料不完整和失访病例,老年(发病时年龄超过60岁)和非老年患者各62例。老年组年龄60~76岁,平均65.2岁;男16例,女46例;病程2个月~9年,平均23.6个月。非老年组年龄18~46岁,平均26.3岁;男6例,女56例;病程3周~12年,平均13.8个月,均系与老年组病程及疗法基本相似、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指标有可比性的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结合临床排除非狼疮因素,如肝炎病毒、药物、痛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和其他结缔组织病所引起的肝、肾、心、肺损害。将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情况及近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8.
红斑狼疮86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死因,旨在提高对其死因的认识,加强治疗对策,以提高的防治水平。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985—1996年421例SLE住院患者,符合我国1982年风湿病学术会议关于SLE诊断标准〔1〕。死亡86例,男9...  相似文献   
29.
红斑狼疮性肾炎86例死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死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11年来LN死亡86例患者的死因、死因与病程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421例LN中死亡86例,死亡率20.4%。死于狼疮本身、感染、心脑血管病、癌症者分别为38例(44.2%)、28例(32.6%)、18例(20.9%)、2例(2.3%)。诊断LN后3年内死亡65例(75.6%),且多为年青患者,起病头3年内死亡危险性最大(P<0.05),死于LN复发可发生于整个病程中,发病年龄大及病程长者心脑血管病及癌症病死率增加。结论LN的主要死因是狼疮活动及感染,起病后头3年死亡危险性最大,治疗应以控制狼疮活动,防止LN复发、防治感染、改善肾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30.
老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58例老年性SLE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疗效及预后与非老年组76例对比分析。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浆膜炎、肺部病变、肌病、体重减轻、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较高(P<0.05),发热、面颊皮疹、光过敏、口腔溃疡、脱发、雷诺现象、肾损害、神经精神症状、补体C3低下、抗ds-DNA(+)、抗SM(+)的发生率较低(P<0.05),初诊误诊率和男性发病率较高(P<0.05),治疗有效率较高,死因并非全是SLE。结论老年性SLE临床表现不典型、重症型较少、易误诊,应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