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7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术前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新生儿施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PICC)术前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 1 9Fr规格PICC包 ,对 84例高危新生儿施行 90次PICC ,经肘部静脉穿刺置管 87例次、大隐静脉 2例、前臂静脉 1例。结果 :72例患儿于出生 1~ 16d内施行PICC ;12例于生后 4~ 18h施行PICC。 90例次患儿导管留置时间 3~ 68d。术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 1)操作人员的培训。 ( 2 )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3 )场地消毒。 ( 4 )有关器械与物品的准备。结论 :PICC的操作相对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法简单实用 ,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发生率极低。术前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做好操作人员培训 ;置管宜在生后 2~ 3d进行 ,必要时也可适当提前 ;术前应掌握患儿病情 ,应先洗胃后再注入口服镇静药 ;做好场地消毒及按无菌要求操作 ;生命体征监护及急救物品准备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重症溶血新生儿外周同步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1例新生儿重症溶血在外周同步换血过程中的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及血气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以间接胆红素换出为主;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换出率分别为:49.50%、50.37%和45.18%;换血后患儿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常规中,Fbg明显减少(P<0.05),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血糖明显增高(P<0.01);换血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下降(P<0.01),球蛋白也下降(P<0.05);换血过程中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发生率9.09%。结论:外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症可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换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血糖升高,应避免高糖液体输入,血清蛋白下降,注意补充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初步探讨新生儿肺炎患儿检测痰液中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3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临床判断分为细菌感染组(21例)及非细菌感染组(15例),检测其痰液中降钙素原(PCT)和血清中PCT、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儿痰液PCT、血清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CRP、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液中PCT与血清PCT相关性较强(γs=0.712);肺炎细菌感染组痰液PCT、血清PCT阳性率均较血清CRP、血WBC计数高(P均<0.05),前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痰液PCT浓度较血清PCT高。结论新生儿肺炎患儿痰液PCT和血清PCT均能很好提示肺部细菌感染,痰液PCT可能比血清PCT更早反映病情,因痰液取材简单且创伤少,对指导用药,减少抗生素滥用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了解2~6岁孤独症患儿的亲子依恋特征,从家庭特征、父母特征和情感氛围等方面探讨孤独症患儿亲子依恋关系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以2007年1-6月在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就诊的55例孤独症患儿(男49例,女6例)及其父亲或母亲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版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测试孤独症患儿的依恋类型.专业测试人员指导家长按照卡片内容与儿童实际行为的符合程度(最符合到最不符合)进行9级评分,将90张卡片分成9组,从最不符合到最符合,构成每组10张的分布.每个被试的儿童会得到一组90个原始分数,然后将原始分数与同期健康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的相关系数即为该儿童的依恋安全性得分.相关系数高于同期健康儿童依恋相关系数的第33百分位数者为安全型依恋,反之为不安全型.采用自编的<幼儿家庭生活情况调查表>了解孤独症患儿的家庭特征、父母特征和情感氛围等因素,分析孤独症患儿安全型依恋的影响因素.结果 55例孤独症患儿中,安全型依恋者16例,占29.1%;不安全型依恋者39例,占70.9%.对孤独症患儿亲子依恋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入托月龄越早,产生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的可能性越大(OR=0.87,95%CI=0.76~0.99);家庭气氛越好,产生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的可能性越大(P=0.03).结论 孤独症患儿的亲子依恋类型以不安全型依恋为主,入托年龄和家庭气氛影响孤独症患儿安全型依恋的产生.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与母乳、足月儿配方奶、混合喂养等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3个月阶段的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指标增长值的影响。方法广州市与佛山市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龄不足37周且出生体重小于2 500 g)489例,分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PDF组,n=323)、母乳喂养组(BM组,n=38)、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TF组,n=76)、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联合母乳喂养组(PDF/BM组,n=28)和足月儿配方奶联合母乳喂养组(TF/BM组,n=24),观察及比较各组在出生后1、2、3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增长值的差异。结果 PDF组在1、2、3个月时的体重增长值均大于BM组(P<0.05),1、3个月时的身长增长值大于BM组(P<0.05),2、3个月时的头围增长值大于BM组(P<0.05)。PDF组在1、2、3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值均大于TF组(P<0.05)。结论出院后应用配方奶喂养能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后1~3个月阶段的体重、身长、头围快速增长,从而帮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现追赶性生长,避免或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的指针、时机和方法.方法 对3例超低、6例极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经过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内科保守治疗,呼吸困难等症状未见改善的情况下,行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该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4例是采取的常规结扎、2例是采取4/0的prolenes线缝扎、3例是钛夹钳夹闭.结果 3例超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有1例术后11天因为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死亡;6例极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有1例术后合并有乳糜胸经引流后治愈,其它术后顺利.结论 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未成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经内科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在没有明显禁忌症存在的情况下,应该尽早行动脉导管结扎术.  相似文献   
68.
69.
本文检测35例多系统器官损害(MSOI)新生儿血浆内皮素(ET)水平,并探讨其与患儿血浆蛋白、糖、电解质等代谢指标改变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对象35例符合MS(对诊断依据一'。者为MSOI组.男20例,女15例,胎龄37.37士3.48Wb,出生体重2.78上0.82kg,人院首位诊断吸入综合征26例(74·3%),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5例(14.3%),肺透明膜病、休克、缺氧缺血性脑病、双侧气胸各1例(2.9%)。对照组28例为同期足月分娩新生儿,男11例,女17例,除外宫内窘迫、窒息及可能影响血浆ET水平的疾患。二、方法生后1~川内采静脉血以放…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观察早产儿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效果,并总结用药注意事项及护理管理要求.方法 回顾130例早产儿经气管插管早期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病例资料.结果生后10 min内应用PS 8例(6.15%),出生后15~60 min应用PS 122例(93.85%);首次应用PS后12 h内再次应用23例(17.69%);予以PS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43例(33.08%);15例(11.54%)需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出血5例、颅内出血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肺出血2例、颅内出血1例).结论 早期应用PS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及明显降低其病死率.PS的应用应掌握适当的给药时机与剂量,用药后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