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7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后大脑中水通道蛋白4(AQP4)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5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7纽,包括对照纽(C纽)和实验组6组(缺氧缺血组),分别在缺氧缺血性脑病0、2、4、6、8、12h断头取脑,做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分析。脑组织匀浆用放免法测定细胞因子TNF-α。结果:AQP4主要表达在脉络丛、室管膜上皮、海马及水肿区,随着时间的延长,AQP4表达呈增高趋势。对应的病理改变为细胞内水肿、炎症反应。脑组织内细胞因子TNF-α在缺氧缺血性脑病2h与对照纽相比即明显增加(P〈0.05)。结论:AQP4和TNF-α与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的脑水肿关系密切,且二者之间可能有某种关系,抑制AQP4和TNF-α可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菌所致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科出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培养是否分离出耐药致病菌,分为耐药菌组及非耐药菌组,对其致病菌群分布以及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及总结。结果共有205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的败血症患儿入选,分离出致病菌共205株(均为单一菌株感染),其中革兰阳性菌107株(52.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97株(47.3%),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见;真菌1株(0.5%)。检出耐药菌112株(54.6%),耐药机制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最常见,占所有耐药菌的51.8%。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母体产时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穿刺术及深静脉置操作、女性、益生菌治疗为耐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OR=6.15、4.32、3.37、2.67、2.58,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ESBLs菌为致病菌中最主要耐药机制;减少母亲产时感染,合理地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规范侵入性操作有可能减少耐药菌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但益生菌治疗、性别对耐药菌败血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及其在NEC发病中起到的作用。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确诊为NEC的32例患儿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32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归纳出可能引起NEC的早产、窒息、孕高征等19个疑似危险因素,用SPSS13.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Logistic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筛选出NEC的危险因素有3个,分别为早产、窒息、非母乳喂养因素,其他因素被回归方程排除。OR值分别为:19.474、12.966和16.245。结论本次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因素在三者中的OR值最高达19.474,引起NEC的风险最大。但母亲的孕期健康状况作为一个间接诱因也不能忽视。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出生,防止窒息的发生,提倡母乳喂养是预防NEC的关键。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高危因素、致病菌及药敏特点,观察IVIG疗效,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7年机械通气时间≥48h的75例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上机时间与VAP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组与对照组对VAP治疗预后的影响。采用气道分泌物培养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VAP的发生率为81.3%,VAP组上机时间明显长于非VAP组,差异有显著性;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VAP的发生率高于胎龄〉32周、出生质量〉1500g的早产儿,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应用IVIG的VAP患儿治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缩短上机时间,应用IVIG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45.
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初步试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attachment Q Sort,AQS)测试孤独症儿童的依恋性质,以了解其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方法 利用AQS对167名正常儿童和55名孤独症儿童的亲子依恋类型进行评定.结果 1.正常儿童中安全依恋者占68.3%.不安全依恋者占31.7%;孤独症儿童中安全依恋者占29.1%,不安全依恋者占70.9%;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依恋分布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1).2.正常幼儿和孤独症儿童依恋性质的分布都与性别无关(X2=2.01,P>0.05,X2=0.06,P>0.05),2组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依恋类型比例均差异无显著性(X2=2.18,P>0.05,X2=3.44,P>0.05).结论 1.孤独症儿童的依恋类型则以不安全依恋为主,正常儿童的依恋类型以安全依恋型为主;2.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亲子依恋性质与年龄、性别都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6.
新生儿多系统器官损害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生儿MSOI临床特点与相关危害因素及诊治原则。方法:分析287例患儿各系统器官损害发生频度、受损器官系统数及与死亡数、出生史危险因素关系等。结果:受损系统器官发生率排序为肺、心、胃肠、脑、肾、休克、DIC、肝,对死亡率影响最大为肺损务。随受损系统器官数增加,死亡数增高;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缺氧时间长及程度重者MSOI发生率及死亡率有随之升高趋势。结论:以MSOI概念取代MOF。肺损伤是MSOI启动、发展或转归主要环节,及时纠正肺、心等器官功能障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CT诊断分度与CT值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CT诊断分度与CT值的关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510150)崔其亮王颖1)江素霞冯志明肖有成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及易造成各种后遗症的常见疾病,对其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总结5...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固尔苏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58例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实验组28例于生后6h内应用PS,对照组30例无应用PS仅作常规处理,比较两组用药后20h(或生后约24h)X线胸片结果、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评价应用PS防治早产儿HMD的作用。结果 两组病例生后24h的X线胸片异常发生率、平均应用呼吸机时间、住院天数、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中肺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产儿应用固尔苏可有效预防HMD的发生,对已发生HMD者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表现与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通过对97例新生儿HIE低密度灶不同脑叶分布及其CT值变化并结合其中46例不同时期随访表现进行分折。结果:97例新生儿HIE分布于不同脑叶的低密度灶共301个,其CT值在25Hu-12Hu之间,与非病变区脑组织密度及对照组的正常脑组织密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资料显示HIE低密度灶明显集中于额叶及颞叶;枕叶及顶叶较少。46例不同时期随访的CT检查显示位于颈叶、颈叶较小病灶吸收恢复时间明显早于枕叶及顶叶,其中较大面积的低密度灶恢复时间要长且有可能形成更低密度的脑软化灶(CT值<15Hu)。结论:新生儿HIE低密度灶出现于顶叶或枕叶其恢复时间要长于颞叶及额叶,较大面积的低密度灶(10mm-15mm)有可能形成脑软化灶并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早产儿应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200例置入PICC的早产儿,依据不同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有无导管堵塞进行分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周≤32周组和>32周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6.1%、11.1%(P<0.01);出生体质量≤1 500 g组和>1 500 g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8.8%、10.8%(P<0.01);导管通畅组和发生过导管堵塞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9%、41.7%(P<0.01).结论 出生孕周小、出生体质量低,以及在应用PICC过程中发生过导管堵塞的早产儿静脉炎发生率高,故需注意保持导管通畅,加强对出生体质量低和孕周小的患儿的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