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2004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6~42岁,平均20.6岁。先天性分节不全型3例,先天性半椎体型8例和混合型3例。术前脊柱后凸 Cobb 角91°~155°,平均109.4°;术前矢状面偏移-0.1~5.5 cm ,平均0.9 cm。13例合并脊柱侧凸,Cobb角11°~128°,平均67.5°;术前冠状面偏移0~6.5 cm,平均2.6 cm。8例半椎体畸形中有2例合并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和D级各1例。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0~45分,平均16.8分。结果手术时间为5.6~10.7 h,平均6.9 h;术中出血1400~5100 ml,平均3160 ml;脊髓短缩为1.9~2.9 cm,平均缩短2.4 cm。融合固定节段为6~14节椎体,平均10.4节。1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24~96个月,平均44.9个月。末次随访结果:脊柱后凸 Cobb 角9°~44°,平均26.4°,后凸矫正率75.8%;矢状面偏移矫正到-0.8~0.5 cm,平均0.09 cm,矫正率89.8%;脊柱侧凸Cobb角0°~55°,平均17.2°,侧凸矫正率74.6%;冠状位偏移矫正到0~2.7 cm,平均0.5 cm,冠状位不平衡矫正率81.3%。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到E级。术后ODI评分0~2分,平均0.2分,改善率为98.8%。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能有效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可获得极好的畸形矫正,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水平入路治疗近端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水平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16例近端脱垂游离型Lee分型Ⅰ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VAS评分及ODI,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180(96. 2±9. 5) min。术后下肢股前区麻木3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股四头肌无力1例,1个月后症状消失;余1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 02±1. 41)、(2. 73±0. 81)、(1. 94±0. 6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 17±1. 93)、(1. 83±1. 16)、(1. 72±0. 96)分,ODI分别为76. 12%±11. 35%、15. 14%±5. 37%、13. 77%±5. 32%;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术后即刻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3例,良3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水平入路治疗近端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分为形成障碍型、分节不全型及混合型三型。目前国内外对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障碍型脊柱侧凸,而对于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较少。目的:评价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患者24例(单极截骨10例,双极楔形截骨14例),男女各12例,年龄13~22岁,平均16.7岁;侧凸Cobb角50°~139°,平均84.1°;侧凸柔韧性5.1%~30.0%,平均17.0%;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8~6.3cm,平均2.54cm;1处分节不全18例,2处分节不全3例,3处分节不全3例。结果:手术时间5.3~11.2h,平均7.9h;术中出血1500~4500ml,平均2980ml。无1例因截骨间隙加压闭合而致脊髓剪切损伤。1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周后痊愈。1例因T5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压迫脊髓出现左下肢不全瘫,术后4h拔出该螺钉,3个月后左下肢不全瘫完全恢复。术后侧凸Cobb角6°~51°,平均26.8°;术后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2.5cm,平均0.76cm。平均随访32.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侧凸Cobb角9°~53°,平均28.6°,平均矫正率66.7%,矫正率平均丢失2.1%;冠状面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垂直距离0.3~2.6cm,平均0.81cm,平均矫正率63.3%,矫正率平均丢失2.4%。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矫形无明显丢失,术后未发生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技术治疗中、重度青少年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能较好改善脊柱柔韧性,增加截骨面加压闭合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1月782例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85例为脱垂型突出,男51例,女34例;年龄17~75岁;受累节段L_(2/3)3例,L_(3/4)8例,L_(4/5)34例,L_5S_140例;脱垂椎间盘采用Lee分区法:Ⅰ区18例,Ⅱ区13例,Ⅲ区28例,Ⅳ区26例。手术经椎间孔组52例,经椎弓根组22例,经椎板间组11例;腰腿痛采用VAS评分、ODI指数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进行评定,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末次随访时恢复情况。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0.21±8.56)min,无手术直接并发症。经椎间孔组1例术后3个月并发椎间盘囊肿,1例11个月复发予以开窗减压手术;经椎弓根组1例术后麻木症状一过性加重,术后第6周时恢复正常。经椎板间组术后1例合并椎间隙感染,经抗炎处理后控制。所有患者随访(16.21±6.47)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69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4.29%。[结论]术前根据脱垂椎间盘的位置与分区合理选择入路方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摘除脱垂型腰椎间盘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贾晨  刘玉亭  尹稳  曹博群  党翔吉  牛倩倩  焦海胜 《中草药》2017,48(18):3768-3774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CDDP)与卡马西平(CBZ)合用对CBZ在正常和难治性癫痫(RE)大鼠脑内分布的影响。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及造模大鼠;正常大鼠分为CBZ对照组及CDDP+CBZ组,造模大鼠分为CBZ模型组、CDDP+CBZ组及维拉帕米+CBZ组,造模大鼠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向大鼠海马体内微量注射红藻氨酸建立RE模型,待模型成功点燃后,正常大鼠及造模大鼠中CDDP+CBZ组均给予CDDP(85 mg/kg),造模大鼠中维拉帕米+CBZ组给予维拉帕米(20 mg/kg),在连续ig给药10 d后各组ig给予CBZ(100 mg/kg)。在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脑组织样品,通过HPLC-MS/MS法测定CBZ脑药浓度。结果单用CBZ,正常大鼠脑内CBZ浓度明显高于RE模型大鼠;连续给予CDDP 10 d后,与单独给予CBZ相比,正常大鼠及RE模型大鼠所取的脑组织中CBZ浓度均有明显升高。在RE模型大鼠中,CDDP对CBZ脑药浓度的改变与经典的P-糖蛋白(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CBZ脑药浓度的改变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CDDP可提高正常及RE模型大鼠血脑屏障(BBB)对CBZ的通透性,增加CBZ在脑内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尹稳  张鸿燕  高晓红  伏旭 《中国药房》2013,(47):4503-4506
目的:了解我国中药注射剂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为规范中药注射剂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及临床安全、经济、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中药注射剂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学研究现状,对其成本.效果比进行比较,并对研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对纳入的19篇有关中药注射剂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的中药注射剂药物经济学研究在研究设计、成本分析、研究方法和敏感性分析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规范和不完善现象。结论:中药注射剂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是胚胎时期形成的一种脊柱发育异常,病理解剖复杂,矫正方法不同于其他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无确定的手术模式,有关报道甚少。其实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并非少见,在侧凸畸形中占18%~42%,在后凸畸形中占21%,仅次于先天性半椎体畸形,但在导致脊柱畸形的进展因素中,分节不全椎体畸形比半椎体畸形的危害性更大[1~4],尤其单侧骨桥形成的多椎体分节不全,导致椎体两侧生长发育失衡,脊柱畸形进展快,较小年龄即可发生严重畸形,且常伴有代偿性弯曲和胸廓畸形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对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进行了病因学研究,但对其畸形的预防和治疗至今仍是一项丞待解决的难题。现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陈旧性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术前站立位至俯卧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6月收治的36例手术治疗陈旧性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3.9岁。病变节段:T11 2例,T12 12例,T11、12 2例,T12、L1 4例,L1 12例,L2 2例,L2、31例,L31例。病程4~120个月,平均19.6个月。手术采用Smith-Petersen截骨4例,Ponte截骨6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2例,改良的四级截骨18例。骨密度-3.0~0.5 T,平均-1.62 T。测量术前站立位与俯卧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固定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9~69岁(54.1±9.6岁);27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固定组),男9例,女18例,年龄40~70岁(57.8±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手术节段、疾病类型、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变化值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腰腿痛,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障碍情况;术后1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性高于单侧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红蛋白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1年的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同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固定组10.0% vs 双侧固定组11.1%)、术后1年融合率(单侧固定组90.0% vs 双侧固定组92.6%)及改良MacNab优良率(单侧固定组90.0% vs 双侧固定组88.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安全有效,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