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9篇
基础医学   80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387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C2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比较四种内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36例C2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根据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其中C2-3,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10例,颈前路C2-3椎体螺钉内固定术9例,颈后路C2-3,椎弓根(侧块)螺钉内固定术11例,颈后路C2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术6例。结果术后进行3~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21例行植骨融合者,融合满意。34例达到解剖复位,2例后路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患者术后颈椎呈轻度后凸畸形状态下愈合。5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仍有四肢麻木、轻度无力,但较术前明显减轻。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或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根据C2骨折脱位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C2-3,椎间盘损伤严重,有前后纵韧带撕裂和C2-3明显不稳的患者,未能保证在解剖复位状态下固定时,不宜采用单纯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完善人工寰齿关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常、齿状突切除、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疲劳试验后等状态的标本进行三维角度运动范围和前后向剪切、前屈、后伸和旋转刚度测试.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接近正常状态,前屈、后伸和侧屈运动范围较齿状突切除后减小;寰枢关节剪切和前屈、后伸刚度大于正常状态,而旋转刚度小于正常状态;屈伸和旋转疲劳1 500次对三维运动范围和刚度大小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基本能达到既稳定寰枢关节又保留其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但存在松动脱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3种经口咽入路达到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方法通过在尸体标本上模拟各种经口咽入路手术,观察解剖层次,测量手术深度、横向和纵向显露范围,重点对椎动脉与颅、颈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段椎动脉的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单纯经口入路能显露从斜坡下1/3到C2椎体下缘的范围,水平向和纵向的显露范围分别为(39.4±2.2)mm和(52.1±3.5)mm。软腭切开后纵向显露范围增加到了(66.7±3.9)mm,能显露到从斜坡中部到C2/C3间隙的范围。上颌骨截骨后能将纵向显露提高到(74.6±5.1)mm,能显露至斜坡上1/3及蝶窦,足够暴露椎-基底动脉汇合点。椎动脉颅外段最宽处在C1横突孔内为(25.5±4.5)mm,最窄处在C2/C3间隙内为(11.2±1.5)mm。结论通过改良经口入路手术能直接将显露范围扩展至斜坡上段和蝶窦,椎动脉的解剖特点使其能作为该术式安全边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9年3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共342例,其中经诊断并治疗的再发椎体骨折19例.结果 再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率5.6%.平均年龄70.1岁,男女比例7:12,相邻椎体再发率71.4%,非相邻椎体再发率28.6...  相似文献   
105.
计算机重建技术、数字化影像学处理技术、三维(three-dimensional,3D)仿真虚拟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技术、人体骨骼快速建模和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RP)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价数字技术与CT引导的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复合体损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复合体损伤14例,包括骶骨骨折8例,其中DenisⅠ型骶骨骨折5例,DenisⅡ型骶骨骨折3例;骶髂关节脱位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例。术前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计算机中模拟手术,确定个性化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在CT引导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为20~43min,平均28min。1例于术中钻入导针时出现一过性腹部疼痛,扫描发现导针钻入过长,退出后疼痛消失,术后复查大小便常规正常。未发生伤口和深部感染。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双下肢不等长和骨盆畸形等。术后均获随访。14例均恢复工作。术后X线及/或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3~4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Majeed功能评分,优12例,良2例。结论数字技术和CT引导的经皮骶髂螺钉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的骶髂复合体损伤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背景: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体内外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及抗肿瘤作用,但由于其所复合药物量较大,植入体内骨缺损处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是否影响骨的正常诱导、传导及生长? 目的:建立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成骨模型,进一步分析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内成骨效应及规律。方法:分别将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及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兔股骨两干骺端骨缺损模型,定期观察股骨 X 射线影像,并取材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材料降解和被新骨替代的速度、骨与材料界面的结合情况,材料内部新骨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与周围骨形成组织及骨桥连接较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快,植入 4 周后 X 射线片影像及组织切片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边缘开始逐渐不清,并逐步与动物骨形成骨愈合。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早期 8 周内局部以抑制组织细胞生长为主,6~12 周逐渐有组织结构向材料孔隙内生长且逐渐出现成骨细胞、骨基质及骨细胞,新生骨逐渐生长替代融合,26 周左右与周围骨形成骨愈合。说明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早期虽对骨愈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最终仍可自行与周围骨缺损达到骨愈合。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应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进行运动还原以获得正常膝关节韧带的在体稳定性参数。方法在生理负重下利用两台C型臂X线机采集8名志愿者健、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90°时的两幅相互垂直的X线影像(2D),与由CT重建的三维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ACL、PCL、MCL、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结果随屈曲角度的增大,ACL长度逐渐缩短,从0(°27.73±1.34)mm至90(°23.34±1.48)mm;PCL长度逐渐增加,从0(°26.5±1.65)mm至90(°33.80±1.97)mm;MCL长度逐渐减小,从0°(38.17±1.40)mm至90°时(35.98±1.50)mm。LCL长度同样逐渐减小,从0°(52.56±1.64)mm至90°(50.22±1.4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获得正常膝关节生理屈曲过程中韧带长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9.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进行固定螺钉拔出力实验,评估TARP系统枢椎前路椎弓根和关节突下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 6例C1、C2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均行螺钉固定,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螺钉分别采用椎体、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下固定,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系统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最大拔出力、钉道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寰椎(546.45±85.07)N与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593.14±97.77)N的最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明显强于枢椎椎体和关节突下螺钉,枢椎关节突下螺钉(469.94±73.32)N拔出力明显强于枢椎椎体螺钉(395.15±75.07)N。结论 TARP系统枢椎螺钉固定采用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下固定优于枢椎椎体固定,固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初步评价AZ31B镁合金的生物安全性。方法体外细胞毒性:L929细胞分别与实验组(M)镁合金培养基浸提液、空白对照组(N)DMEM培养基,阳性对照组(P)5%DMSO培养基培养,3 d后进行细胞毒性分级。体外溶血率:稀释兔血分别与实验组(M)镁合金生理盐水浸提液、空白对照组(N)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N)蒸馏水混合后置37℃水浴中孵育,6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测定吸光度(OD),计算镁合金材料溶血率。体外浸提液分析:检测镁合金材料浸提液中镁离子和钠离子浓度,以及pH值。体内急性毒性:分别自小白鼠腹腔注射空白对照组(N)生理盐水和镁合金组(M)镁合金材料生理盐水浸提液,观察和记录动物的状态,72 h后计算动物体质量变化。结果 N组毒性反应分级为0级,M组为4级,P组为3级。M组溶血率为68.1%,具有溶血作用。浸提液镁离子浓度为1.33 mmol/L,钠离子浓度为134 mmol/L;浸提液pH值为10.10±0.29。所有动物注射后在各时间点无不良反应,一般情况好。M组和N组动物体质量的平均变化分别为1.97%和0.43%,小鼠体质量增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9,P=0.624)。结论体外实验显示高腐蚀率的镁合金有细胞毒性和溶血率,但体内实验并未见到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