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4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275篇
耳鼻咽喉   93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83篇
基础医学   381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1124篇
内科学   696篇
皮肤病学   72篇
神经病学   158篇
特种医学   2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610篇
综合类   2414篇
预防医学   1116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798篇
  13篇
中国医学   930篇
肿瘤学   185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497篇
  2008年   398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61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总结区域阻断肝叶、肝段的入肝血管分支,施行各种类型肝切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007年间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科行肝门区域血管阻断肝部分切除的319例临床资料.左肝外叶切除127例,左半肝切除(含Ⅰ段切除)89例,右肝前叶切除15例,右肝后叶切除34例,右半肝切除(含Ⅸ段切除)32例,肝血管瘤剥除/肝局部切除19例,肝囊肿剥除/肝局部切除3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失血量平均(70±15)mL,术后5~7 d复查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未出现肝坏死、胆漏、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区域血管阻断肝叶(段)切除避免了保留肝叶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使手术从容不迫的进行,减少了大量失血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切肝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2.
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诊断与治疗。全组共20例,12例采用腹腔灌洗、床旁置管引流等非手术治疗;8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死亡8例(40.0%)。生存者治疗后心率、呼吸、血氧分压、尿素氮相关指标明显改善(P<0.05)。提示FAP合并ACS的患者病情极其危重,早期诊断,早期置管引流及灌洗,肠道导泻及早期的呼吸支持对其有益。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14.
背景:旋后-外旋骨折占所有踝关节骨折的40%~75%。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依赖对内侧结构损伤程度的判断,特别是内侧三角韧带是否有损伤。循证医学的资料表明,术前MR扫描与术中外旋应力试验是判断三角韧带损伤的方法。那么,术前MR扫描是否可以替代术中应力试验,明确三角韧带损伤的情况并指导踝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本文试图通过手术验证两者的敏感性是否一致。目的:探讨MRI与术中外旋应力试验在判断踝关节旋后-外旋型损伤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共计30例,术前常规行X线、MR扫描,记录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情况。麻醉后行踝关节外旋应力位摄片,依据踝关节内侧间隙是否正常判定三角韧带损伤情况。再比较外旋应力试验与MR结果。结果:MR扫描对三角韧带损伤情况判定,等同于术中外旋应力试验。结论:MRI对于判断三角韧带是否损伤有一定价值,可以指导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不同程度损伤的鉴别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5.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和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获完整随访的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情况。根据手术方法患者分为2组,A组41例行传统开放减压、PLIF,B组35例行PTED。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视觉模拟量表(vicual aneli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X线照射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随访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24个月较术后1个月ODI明显改善,B组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 PTED在术中切口、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6.
骨质疏松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是一种危害巨大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科学,可以对生物样本中的全部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测量分析,从而直观、全面地反映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变化。将代谢组学运用到骨质疏松症中或有一定优势,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基于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将代谢组学运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及中药干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初步总结部分可能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展望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干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7.
目的介绍一种经肘前入路结合微型锁定钢板用于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方法选取上海中冶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单侧尺骨冠状突闭合性骨折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7~65岁,平均32岁。根据Regan-Morrey分类:II型5例、III型10例。通过肘前肱动脉、正中神经间隙入路,采用微型钢板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固定。对伴有肘关节明显不稳患者,取另一个切口修复外侧副韧带。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肘关节屈伸弧为137°±14°,前臂旋前/旋后恢复至127°±13°,与正常侧比较,功能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egand-Morrey分级,损伤臂功能恢复优14例,良1例,优良率100%。轻度异位骨化1例,肘关节功能未受损。 结论经肘前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结合微型钢板固定冠状突骨折简单、安全、创伤小、暴露率高、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鼓室置管术,观察组采取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室置管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积液存在时间及鼓膜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听阈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加快中耳积液消失,促进鼓膜愈合,明显提高听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手术(NOSES)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接受NOSES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49例采用传统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手术前后应激因子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2.62 d vs. 3.31 d,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E-选择素、内皮素(ET)、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E-选择素、ET、sVCAM-1、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16%vs. 18.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SES直肠癌根治术可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的肿瘤学根治目的,且可减少应激因子的表达,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病灶旷置术在上颈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例上颈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寰枢椎椎体破坏程度,分别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2例)、单纯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3例)、枕颈融合内固定融合术(2例)治疗,均未行结核病灶清除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上颈椎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估结核控制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 5例手术治疗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65±32)min,术中出血量(152±45)mL;术后随访18个月~10年,平均38.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结核无复发,抗结核治疗18个月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末次随访时,上颈椎VAS评分由治疗前(5.3±1.8)分降至(1.6±1.3)分,JOA评分由治疗前(13.5±2.8)分升至(15.9±0.8)分,ESR由治疗前(65.0±12.6)mm/h降至(13.0±2.6)mm/h。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继发上颈椎骨性畸形。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期前路清创治疗。结论一期前路上颈椎结核病灶旷置术通过稳定上颈椎并结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可控制结核病灶的发展,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