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53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19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PGML)临床病理特征、胃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 ,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 2 2例PGML的临床和内镜资料。结果 2 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纳减、体重减轻等。胃镜下表现为肿块性、溃疡性及弥漫浸润性损害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PGML 13例。 6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均显示为起源于胃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病灶 ,其中 2例见胃壁外的肿大淋巴结 ,均诊断为PGML。结论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胃镜下表现与胃溃疡或胃癌等病变难以区分 ,进一步超声内镜检查 ,结合胃镜及病理检查有助于最终确诊。 相似文献
62.
2003年上海市107家医院消化内镜质控督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质量控制是近年来上海市内镜工作的一项重点,其中督查是内镜质控的重中之重。通过督查可以全面了解内镜工作的质量,从而宏观地把握内镜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内镜工作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2003年上海市内镜质控中心以内镜消毒和基本设施为检查内容,对全市各医院内镜室进行了实地督查,本文以消化内镜为例,将相关的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背景:对于存在手术禁忌证的胆囊结石患者,溶石治疗是一种可选方法,因此寻找合适的低毒性溶石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比较不同醚类药物对胆囊结石的溶石效果及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分别以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加的醚类药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乙基叔丁基醚(ETBE)、乙二醇单叔丁基醚(ETB)和二乙二醇单叔丁基醚(DETB)行体外溶石实验,并以CCK-8实验检测四者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增殖毒性。分别予30只SpragueDawley大鼠上述药物灌胃2周,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肺、肾、胃、十二指肠、空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MTBE的体外溶石效果最为显著(P0.05),ETB和DETB的溶石效果虽弱于ETBE(P0.05),但仍较显著。CCK-8实验显示ETBE增殖毒性最强(P0.05),ETB与DETB增殖毒性无明显差异(P0.05)。除MTBE、ETBE和ETB可略升高血清AST水平(P0.05)外,四种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各脏器组织病理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虽会部分降低醚类药物的溶石效果,但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不同类型反流对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及DNA倍体的影响在食管肿瘤诱发过程中的作用。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胃十二指肠混合液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C组)大鼠模型。于术后4周开始腹腔内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5mg/kg,1次/周,共15周,于术后20、26、40周分批取出食管标本,用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食管上皮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制备食管粘膜组织单细胞悬液,经DNA染色后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样品的DNA指数(DI),增值指数(PI)及DNA非整倍体率,结果显示,各组的PCNA标记指数(LI)均随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各时间点反流组的LI增加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D、DG组又较G组高,随反流和诱癌时间的延长各组食管上皮的平均DI及PI亦逐渐增加,非整倍体率逐渐增高,反流各组的增加程度比C组显著更高,其中D组、DG组最为显著,提示各种类型食管反流均可致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异常及DNA含量异常,并促进细胞恶性增殖的发生,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组内细胞增殖异常更为明显,细胞增殖异常与食管肿瘤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5.
内镜下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内镜下贲门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的临床疗效、术后的食管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9例贲门失弛缓患者,经临床评估、内镜及食管动力学检测后,在内镜下对贲门进行水囊扩张,再于贲门四壁分4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密切随访,评估临床表现,检测相关的食管动力学指标,然后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再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在内镜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胸痛和呕吐,内镜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及呕吐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发生率较术后1周、6个月组显著升高,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内镜术后下段食管的平均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较1个月显著升高.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与术前相比,下段食管的平均收缩间期显著缩短,下段食管的顺行性则显著改善.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升高.内镜术后LES松弛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降低.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食管顺行性收缩比例较术前显著升高,而非协调性收缩的比例则显著降低.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体部收缩幅度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 内镜下贲门扩张及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能显著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食管动力学状况,但术后1个月开始临床复发率逐步升高、食管动力学异常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胆管吻合口狭窄和非吻合口狭窄内镜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狭窄行内镜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评价内镜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56例患者入选研究:吻合口狭窄(AS)38例,非吻合口狭窄(NAS) 18例.NAS患者较AS肝移植术后更早发生[(4.45±1.47)月比(8.00±2.31)月,P=0.000].NAS患者较AS患者每人平均需要更多的ERCP操作[(6.20±1.28)次比(4.11±1.51)次,P=0.000]和支架数目[(10.20±3.59)个比(7.53±2.12)个,P=0.001];尽管AS和NAS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86.8%比77.8%,P=0.448),但后者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P=0.000);NAS的复发率较AS高(50.0%比18.2%,P=0.033)且治疗成功到复发的时间短(P=0.044).AS治疗失败组较治疗成功组胆管狭窄长度更长[(13.00±3.61) cm比(6.63±2.09) cm,P=0.000];成功后复发组较未复发组狭窄长度更长[(10.48±1.07) cm比(5.86±1.55) cm,P=0.000]、狭窄直径更窄[(1.52±0.38) mm比(1.94±0.32) mm,P=0.001].NAS多发狭窄较单发狭窄成功率更低、复发率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62.5%比90.0%,P=0.275;66.7%比37.5%,P=0.592).结论 AS对于内镜治疗的应答要高于NAS.AS的狭窄长度可能与治疗成功和复发有关,而狭窄直径可能与治疗后复发有关.此外,NAS的多发病变也可能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后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诊断为分化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史资料。选择其中既往有H.pylori感染病史, 并经过规范根除治疗, 符合H.pylori根除后(以下简称除菌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病例93例, 回顾性分析其内镜特点。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93例除菌后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中, 男性56例, 女性37例, 年龄为(66.9±8.2)岁。中位H.pylori根除时间(范围)为3.4年(1.0~7.0年)。共发现109个病变, 单发病灶患者79例, 多发病灶患者14例(30个病灶);早期胃癌组60例(病变73个);癌前病变组33例(病变36个)。93例患者中, 内镜下胃黏膜缩范围木村-竹本分类法为闭合型-2及以上分型病例占89例(95.7%)。109个病变长径为(1.38±0.70) cm, 短径为(1.04±0.53) cm, 80个(73.4%)病变位于下胃1/3, 53个(48.6%)病变位于胃小弯侧;... 相似文献
68.
食管"Z"型支架术后局部粘膜血流量及通透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2,24 h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食管对PEG400通透性的变化,以及食管粘膜电镜下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成年健康犬12只,均分两组,分别置入"Z"型食管支架,采用多谱勒血流仪检测支架术后2,24 h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与正常食管粘膜进行比较.支架术后2 h选择第1组实验犬进行食管持续恒压PEG400灌流,2 h后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及等量正常食管组织,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组织中PEG400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第2组实验犬于术后24 h同样方法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电镜分析支架术后2 h及24 h粘膜结构的变化.结果支架术后2,24 h局部粘膜血流量较正常食管均明显减少;术后2 h食管组织中PEG400的含量较正常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一些低分子量的PEG400,术后24 h PEG400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强,可检测到一些高分子量的PEG400;电镜发现支架术后上皮细胞间桥粒明显减少、破坏,细胞间隙扩大,上皮基底膜破坏,术后24 h较2 h变化更为明显.结论支架置入可导致食管局部粘膜血流量明显降低,从而促进粘膜的损害;支架术后上皮细胞间连接及粘膜结构破坏明显,对PEG400通透性显著升高,从而为外源性致病原的介入创造条件.这些均说明支架对粘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9.
背景: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IL-22BP)是IL-22的内源性抑制剂,可抑制IL-22的肠道保护作用,在活动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尚未明确。目的:探讨IL-22BP在活动期IBD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25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并以3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评估CD、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黏膜中IL-22BP 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IL-22BP蛋白表达与CD、UC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相应对照组相比,CD组、UC组肠黏膜中IL-22BP mRNA表达显著升高(CD:3.59±0.83对1.08±0.45,P0.001;UC:2.19±0.52对1.05±0.34,P0.001),IL-22BP蛋白表达亦显著升高(CD:6.12±2.30对1.83±1.86,P0.001;UC:5.58±2.27对2.23±1.77,P0.001)。CD、UC患者肠黏膜中IL-22BP蛋白表达与疾病活动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01;r=0.732,P0.001)。结论:IL-22BP mRNA和蛋白表达在活动期IBD患者肠黏膜中升高,且IL-22BP蛋白表达与IBD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为食管癌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按手术方式不同,85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n=52)和主动脉弓下吻合组(n=33);另选30名胃镜普查者为对照组.应用24 h pH监测、内镜、病理检查以及术后烧心症状评估食管癌术后患者;对照组检测24 h pH监测指标.结果 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和弓下吻合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动脉弓上吻合组pH<4的总时间、卧位总时间、反流次数、持续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持续最长时间均低于弓下吻合组(P<0.05).内镜和病理活检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中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30.77% vs 54.55%)(P<0.05),食管炎评分也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0.46±0.53)分 vs(1.18±1.05)分](P<0.05);术后烧心症状评估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烧心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48.08% vs78.79%)(P<0.05),烧心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0.65±0.23)分vs(1.89±1.25)分](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患者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采用弓上吻合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显著轻于弓下吻合手术方式的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