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对儿童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3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期间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17例多脏器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各项炎症指标、肝肾功能、心功能、凝血功能、血气及电解质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进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加滤过(CVVHDF)方式治疗,2例进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CVVHD)方式治疗,1例进行血液灌流(HP)方式治疗;治疗后血白细胞、肝肾功能、心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内环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脏器功能,对内环境的影响较小,对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儿童应积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相似文献
32.
正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必然选择。考评是否公开公平、客观公正,则直接关系选人用人的质量。结合以往探索实践,解放军第306医院2013年在全院护士长竞聘上岗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引入先进人才测评理念,创新考评方式方法,健全淘汰更新机制,努力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激发护理人才队伍的活力,产生了良好反响。 相似文献
33.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性液体,起润滑作用,约3~15 ml;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胸腔积液的量会增加,性状也会发生改变,临床上称为胸腔积液.恶性肿瘤晚期,癌细胞通过侵犯胸壁的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胸腔积液生成增加,肿瘤细胞通过释放蛋白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胸腔积液渗出增加,侵犯淋巴系统,使淋巴孔堵塞,胸腔积液回吸收减少,从而产生胸腔积液,临床上称为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MPE).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是导致恶性胸腔积液的最常见病因,在女性患者中,常见的还有乳腺癌[1].[第一段] 相似文献
34.
胸腔镜治疗≤10 mm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早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手术切除及淋巴结切除的合理方式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直径≤10 mm的原发NSCLC的微创切除及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13年7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治疗并有明确病理诊断为NSCLC的共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实性结节5例,混合性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 mGGO)23例,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pGGO)18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术式,包括VATS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VATS肺楔形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VATS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或仅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其中7例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结果 VATS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23例(mGGOs 15例,pGGOs 4例,实性结节4例),只有1例实性腺癌结节出现N2淋巴结转移,VATS肺楔形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5例(mGGOs 2例,pGGOs 3例)和VATS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4例(mGGOs 2例,pGGOs 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仅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14例(mGGOs 4例,pGGOs 9例,实性结节1例)。7例Hook-wire定位均成功。围手术期无重大并发症,随访1个月-26个月,平均(13.7±8.7)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直径≤10 mm以mGGO和pGGO为表现的原发性NSCLC淋巴结转移率低,术中可以不进行淋巴结的清扫,实性结节应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或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高龄和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可以选择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术前运用Hook-wire定位安全有效,可为VATS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究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HBG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HBGH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2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骨瓣开颅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 相似文献
36.
37.
38.
考核具有发现、识别和评价干部的功能,对医疗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任用具有关键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疗干部考核机制的创新,并通过考核准确掌握每名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实现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医疗干部管理工作,已成为各级部队医院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胸顶壁层胸膜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1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术中肺尖部发现肺大疱15例,未发现肺大疱6例。肺尖部肺组织局部切除17例,结扎法处理肺大疱4例;20例行胸顶壁层胸膜切除,1例继发性气胸除胸顶胸膜切除外同时行滑石粉胸膜固定术。留置多侧孔胸顶引流管,引流量少于100ml/d后拔除。结果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平均87(60~19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7(20~100)ml。手术后拔管时间平均4(3~7)d。无切口感染,无术后胸腔活动性出血。术后胸部X线发现胸顶胸膜增厚8例。术后平均随访12(6~30)月,无复发。结论胸顶壁层胸膜切除在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中可以作为有效的胸膜固定方法,对于术中未发现明显肺大疱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0.
目的: 通过分析70岁以上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高龄肺癌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的相关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1997年11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70岁以上肺癌患者95例,其中男70例,女25例;平均年龄73.5岁。术前根据患者肺功能检查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超声心动左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试验等结果评估其手术风险。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全肺切除3例,肺叶切除70例,肺部分切除20例,开胸探查2例。对于手术结束时出现低氧血症的12例患者延迟拔除气管插管,予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利于麻醉恢复期平稳过渡。采用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相结合治疗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 结果: 根据pTNM分期,Ⅰ期患者占总体的4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2%,无术中死亡,围术期死亡率4.2%。术前DLCO<60%预计值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DLCO≥60%预计值的患者(P=0.004)。麻醉恢复期给予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P=0.02)和平均通气时间(P=0.032)显著低于麻醉恢复期未经呼吸机支持,术后因呼吸功能不全而二次气管插管的患者。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治疗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率达到94.1%。 结论: 高龄肺癌患者通过严格的心肺功能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可以获得相对良好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