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老年脊柱手术病例43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心功能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芬太尼、异丙酚和地佐辛的用量,术后白细胞计数,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电解质(钠离子、钾离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后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436例中112例老年患者术后出现谵妄,发生率25.68%。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在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钠离子浓度、麻醉时间、ASA评分、心功能评分、术中失血量、术后地佐辛使用量、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SA评分、术后地佐辛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高龄72岁、ASA评分2分、地佐辛镇痛药物的使用以及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报道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采用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按Greenough和Fraser[1]等设计的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表对治疗后下腰痛患者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经2~6个月随访,优75例,良29例,一般3例,差11例,优良率为88.1%.其中17例在快速注射过程中出现头昏、耳鸣、恶心等不适,停止注射后很快消失.1例出现月经紊乱,治疗结束后恢复正常.结论 骶管注射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广为应用的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痛苦小、起效快、疗程短、费用低,安全可靠,适应症选择正确,可以取得满意效果,适于基层医院及门诊治疗.  相似文献   
63.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和椎板小开窗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骨去除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5例单节段LDH患者,其中54例接受UBE治疗(UBE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18~50 (38.7±9.3)岁:L4-529例,L5S125例。51例接受椎板小开窗术式治疗(椎板小开窗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18~50(39.9±10.0)岁;L4,525例,L5S12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比较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复合人胎盘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对兔膝关节股骨髁间窝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2周龄新西兰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选择生长状态相对较好的第2代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与人胎盘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复合.取雄性8月龄新西兰兔54只,制作股骨髁间窝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种子细胞组及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组.后两组分别植入相应成分.于术后12周、24周、36周分别取其膝关节,观察修复效果. 结果 术后12周种子细胞组缺损区可见少量白色半透明组织覆盖,组织结构粗糙,可见多数针尖样结构;复合支架材料组表面相对光滑,亦可见半透明白色组织形成.24周,种子细胞组缺损区可见较多白色组织形成,透明度较前降低,呈半软骨半纤维样组织;复合支架材料组修复明显较种子细胞组快,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状覆盖于缺损区,与周围组织有较好吻合,但仍未完全修复软骨缺损.36周,种子细胞组可见更多白色组织覆盖,透明度较前更低;复合支架材料组则修复完好,高度基本与周围组织平齐,呈半透明样软骨组织.空白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样修复. 结论 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有限,只能实现纤维样修复;软骨细胞可部分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但随着修复时间的推移,逐渐去分化而出现纤维样改变;而软骨细胞复合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则可以较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关节软骨可基本实现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49例(189椎体),统计新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发生时间,分析初始骨折椎体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关系及性别、年龄、初始骨折数量、骨折程度、骨水泥用量、椎间盘水泥渗漏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有13例(24椎体)发生新发骨折,58.3%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9个新发骨折发生在相邻椎体.初始骨折椎体部位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RR=3.596,95%CI:1.84-7.04,P=0.000).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水泥量和椎间盘水泥渗漏不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是8.7%,其中一半新发骨折位于相邻椎体.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是PVP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Cervifix内固定术治疗15例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观察术后近期疗效、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中和术后无神经、椎动脉损伤表现.平均随访21.2个月.7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者.15例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并发症.手术前后ASI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vfix内固定系统坚固可靠,提高了骨融合率,可预防上颈椎潜在不稳导致的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变化及周围神经和骨骼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变化.方法 将5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慢性压迫组.慢性压迫组置入平头塑料螺钉对大鼠脊髓进行后路渐进性压迫,于2个月后分别压迫至20%、40%、60%左右程度.行神经功能观察;处死大鼠后取腓肠肌作为标本,分别进行IGF-1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染色.结果 大鼠后肢瘫痪程度随压迫程度加重而加重,各组坐骨神经和骨骼肌中IGF-1蛋白和mRNA表达分别为:20%组(236.9±3.2)、(231.5±2.9)、(245.6±3.4)、(246.6±2.7);40%组(205.3±2.7)、(202.2±3.4)、(209.4±2.6)、(214.6±2.5);60%组(215.4±3.5)、(219.3±4.1)、(231.9±2.3)、(238.5±2.7).各压迫组坐骨神经及骨骼肌中IG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压迫性损伤可引起周围神经及骨骼肌中IGF-1表达增加,提示机体调动保护因素以减轻脊髓损伤并促进其再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motor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of peripheral nerve and skeletal muscle in rats after chron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Methods A total of 50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n=10), sham operation group (group A,n=10) and chronic compressive group (goup B,n=30). The rats in group B were given gradual compression on the posterior spinal cord using blunt plastics screw. Compression degree reached 20% (n=10), 40% (n=10) and 60% (n=10) respectively after two months. The rats were killed, and gastrocnemius muscle cells were remove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GF-1 protein and mRNA in peripheral nerve and skeletal muscle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hybridization respectively after chronic compressive spinal cord injury. Results The rat hind limb paralysis was exacerb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mpression. In the sciatic nerve and skeletal muscl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GF-1 protein and mRNA were: (236.9±3.2), (231.5±2.9), (245.6±3.4), (246.6±2.7) in 20% group; (205.3±2.7), (202.2±3.4), (209.4±2.6), (214.6±2.5) in 40% group; (215.4±3.5), (219.3±4.1), (231.9±2.3), (238.5±2.7) in 60%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GF-1 protein and mRNA in peripheral nerve and skeletal muscle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after compression (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dy transfers the protective factor to relieve injury of CNS.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3例(33髋)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44.6岁。均采用生物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X线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8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3.6±2.4)分提高至(94.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7,P0.05),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髋臼骨折内固定材料显露困难但不影响假体安放,行全髋置换术可不取出。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腰骶区结核前路手术的治疗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2年11月因腰骶区结核在本院行前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18个病例,记录手术中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的情况,术后结核病灶复发、植骨融合率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2例发生术中髂腰静脉损伤,3例神经损伤,1例术后形成窦道,所有病例术后平均10个月植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发症。结论腰骶区结核前路手术要防范血管神经损伤,采取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0.
<正>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而受伤前身体条件和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为明确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本研究对65岁以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病死率与术前身体条件、医治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做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