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98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新鲜冻存的78例颅内常见肿瘤和5例正常人脑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颅内常见感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率为79%(42/53),良性肿瘤的表达率则为8%(2/2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脑组织标本均为阴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Ⅰ-Ⅱ级(65%)和Ⅲ-Ⅳ级有(100%)的星形细胞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粒酶在颅内常见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但阳性率不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92.
硬膜外切除前床突改善鞍区显露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开颅术中改善鞍区结构显露的有效方法。方法:1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性 标本均采用右侧翼点入路开颅。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分别测量视神经、颈内动脉、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的长度以及该三角的最大宽度。结果:以上指标在前床突切除前和切除后的测量结果分别是:视神经长度为(10.28±2.30)mm和(22.83±2.54)mm;颈内动脉长度为(10.48±2.39)mm和(14.78±3.02)mm;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长度为(10.38±2.84)mm和(23.55±2.79)mm,宽度为(3.93±1.16)mm和(12.95±2.61)mm。结论:鞍区病变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前床突切除可使视神经和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长度的显露增加1倍;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宽度的显露增加2~3倍。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对改善鞍区手术中重要结构的显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
扩大经口入路切除颅底硬膜外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扩大经口入路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及术中注意点.方法采用扩大经口入路切除5例颅底硬膜外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病理学检查示脊索瘤4例,颅咽管瘤1例.结论该手术入路扩大了经口咽入路的显露范围,适用于斜坡硬膜外肿瘤,向上发展累及蝶窦,且已侵及咽后壁和咽顶粘膜下者.  相似文献   
94.
目的明确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病人影响术后恢复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01—2014-10由CTA或DSA明确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13例,10例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3例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术后5例(50%)表现为眶周疼痛,7例(70%)ONP完全消失(中位恢复时间58d)。动脉瘤夹闭术后ONP最先恢复的成分是副交感神经纤维(平均恢复时间4.4d),其中9例在术后恢复情况良好,1例预后较差。恢复率与出现麻痹症状持续时间无相关性,但麻痹症状的持续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明确诊断后,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早期行开颅夹闭术,可以使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95.
血友病是先天性凝血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为性连锁隐性遗传,轻微创伤即可出血不止,是血浆中Ⅷ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AHG)的活性部分Ⅷ:C减少或缺失,凝血时间延长所致,约占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的88%,重症患者可出现出血不止,甚至导致颅内出血,需紧急救治[1].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确定人脑胶质瘤中组织蛋白酶D酶原(procathepsin D,pCD)和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与胶质瘤恶性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的52例脑胶质瘤(Ⅰ-Ⅱ级23例,Ⅲ-Ⅳ级29例)和12例非瘤脑组织标本中pCD和TfR...  相似文献   
97.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外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和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外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和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例脑外伤患者 ,其中 7例行手术治疗。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方法对所有患者实施电刺激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刺激前后大脑前、中、后动脉 (ACA ,MCA,PCA)血流速度。通过颅内压监护持续监测刺激前后颅内压的变化。结果 实施刺激后 10分钟 ,脑血流速度升高 ,2 0~ 30分钟达高峰。刺激前 ACA,MCA,PCA血流速度分别为 45 .5± 8.3cm/ s,5 3.6± 10 .2 cm / s和 36 .9± 8.4cm / s;刺激后分别为 6 0 .2± 9.6 cm/ s,6 7.2± 11.7cm/ s和 37.2± 8.6 cm/ s;ACA和MCA的血流速度在刺激后明显升高 (P <0 .0 5 )。 7例脑外伤患者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颅内压无明显变化 (P>0 .0 5 )。结论 小脑顶核电刺激后可明显提高脑外伤患者颅内血流速度 ,改善脑循环 ,对颅内压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8.
目前人们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及其破裂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C-Jun氨基末端激酶(c- 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该病的发病机制,但是JNK介导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具体通路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课题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RT-PCR对JNK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分子进行相关检测,从而对颅内动脉瘤形成机制并采取可能的治疗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ChiariⅠ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颅后窝减压术,在显微镜辅助下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并松解脑室系统内外粘连,取枕筋膜或人工硬脑膜行硬脑膜修补。术前术后分别作MRI和脑室系统径线的测量比较。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7年,26例症状明显改善,33例MRI显示颈延髓压迫解除,枕大池形态恢复,27例空洞缩小,其中5例空洞消失。结论: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术中作好骨性结构的充分减压,还应松解粘连、解除梗阻,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脑损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84例,其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呼吸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手术结束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葡萄糖和乳酸水平,出院时患者动眼神经的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手术结束时血清NSE、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的发生率均低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动眼神经完全恢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显微外科手术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时出血和并发症少、恢复快,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