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3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138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92篇 |
内科学 | 113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82篇 |
特种医学 | 108篇 |
外科学 | 89篇 |
综合类 | 342篇 |
预防医学 | 398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150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84篇 |
肿瘤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95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数字化立位全脊柱成像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数字化立位全脊柱的成像技术。方法 在数字化X线设备上 ,分次采集全脊柱的影像数据 ,获得 2 2例受检者的正、侧位原图共 88幅 ,经图像工作站合成为 4 4张数字化全脊柱影像。选择同一体位的胸、腰椎片为配对组 ,测量每组图像的水平位移长度 ,分析其对脊柱侧凸角(Cobb角 )的影响。结果 每一配对组的胸、腰椎影像移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 =0 0 8~ 1 0 1,P >0 0 5 )。椎体移位每递增 1 7cm ,人体倾角 (α)发生± 1°的变化 ,对Cobb角影响极小 ,可以忽略不计。结论 在图像工作站实现数字化全脊柱的成像技术 ,对普及脊柱侧凸检查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甘肃肃南县西水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测区选择:监测区选于肃南县马蹄区西水地区的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以下简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以下简称疫源地)。早在1936—1938年该地就有过人间鼠疫流行,1974年又发生一例(腺),1975年动物间被证实。至此对该疫源地进行了六年连续性根冶鼠疫的工作,旱獭密度降至0.18只/公顷。由于疫区内盛产木材和煤炭,交通运输业发达,形成疫源地与城市、农区之间的频繁接触,造成鼠疫对人类的威协。为了控制和消灭鼠疫并能预测、预报疫情,1982年5—9月对上述疫源地开展了鼠疫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带血管蒂骨组织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97例股骨颈骨折采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45例)或切开复位2枚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带血管蒂骨组织瓣移植术(骨瓣治疗组,52例)治疗,综合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92例获平均7.28(1~20)年随访,其中对照组42例,骨瓣治疗组50例。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骨瓣治疗组平均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折不愈合发生率9.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14.3%;骨瓣治疗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2.0%,未发生骨折不愈合。与对照组相比,骨瓣治疗组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采用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带血管蒂骨组织瓣治疗股骨颈骨折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术,且骨折不愈合及骨坏死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4.
75.
顽固性颞叶癫(癎)海马超微结构的体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顽固性颞叶癫痫病人的海马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形态定量观察,以探讨颞叶癫痫的发生机制.方法对45例病人在深部电极监测下手术切除海马.电镜观察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中锥体细胞和突触结构的形态学变化:采用体视学分析颞叶癫痫灶组织和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锥体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Vv)、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比表面积(δ)、平均体积(V):测量突触间隙的宽度。结果癫痫灶组织锥体细胞线粒体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明显肿胀,且嵴断裂.数量减少,平均截面积增大:线粒体的Vv、V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大,Sv、Nv、8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小。癫痫灶组织中锥体细胞的轴突和树突内线粒体较癫痫灶周围正常组织的锥体细胞肿胀明显;轴棘、轴树突触间隙宽度变窄。结论海马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细胞线粒体功能变化与顽固性颞叶癫痫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6.
丙种球蛋白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白介素12与白介素18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对患者体内白介素12(IL12)和白介素18(IL18)的表达的影响。方法用ELISA方法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GBS前后的血清、脑脊液IL12和IL18表达,同时用RT-RCR法检测血淋巴细胞白介素12受体(IL12R)mRNA与IL18RmRNA的表达。结果17例GBS治疗前血清IL12含量为45.6±12.2pg/ml,治疗后为17.1±4.74pg/ml(P<0.01);IL18治疗前为157.5±39.3pg/ml,治疗后为126.2±22.6pg/ml。5例GBS治疗前脑脊液IL12为25.2±5.8pg/ml,治疗后为16.7±3.6pg/ml。IL-18治疗前为121.8±27.9pg/ml,治疗后为53.6±15.6pg/ml。17例GBS治疗前血淋巴细胞表面受体IL-12RmRNA的表达强度为0.2948±0.098,治疗后为0.1507±0.087,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血淋巴细胞IL18RmRNA表达强度为0.5352±0.1134,治疗后为0.2843±0.1127,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P<0.05)。IL12与IL18蛋白在血清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IL12与IL18淋巴细胞表面受体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下调GBS患者IL12与IL18的表达。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通过与PET/CT在病灶检测及定量分析方面的比较,论证PET/MR一体机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共300例患者同天间隔15—35min行PET/CT和PET/MR检查,其中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77例[男165例,女112例,平均年龄(52.9±12.6)岁]纳入该研究。扫描范围由下颌至大腿根部。PET/CT采集为2或3min/床位,PET/MR采集为5min/床位,MRI图像包括T1、T2及弥散加权成像,图像重建采用Vender软件及MRI散射校正Mu图。PET、CT、MRI中只要有1项为阳性,即认为PET/CT及PET/MR的结果为阳性。勾画ROI并计算SUVmax。不同显像技术间探测效率的比较采用配对X2检验,并对PET/CT与PET/MR的SUVmax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7例患者随访证实阳性220例,病灶353个。与PET/CT比,PET/MR少发现了6个病灶,但多发现了30个病灶。两者的探测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灶和患者计,两者的一致性分别为89.8%(317/353)和85.9%(189/220)。相同部位病灶PET/CT和PET/MR的SUVmax的相关性良好(rs=0.91,P〈0.01),多数正常组织(除肺和主气管)的SUVmax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s=0.62-0.76,均P〈0.01)。结论PET/MR一体机在半定量分析方面与PET/CT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躯干部尤其是腹、盆腔病变及软组织病变检测方面优于PET/CT,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79.
目的总结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方法根据术前对病人的临床分析和痫灶定位检查,术中采用皮质脑电监测,选择致痫灶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前颞叶及海马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和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等几种适宜术式联合使用治疗9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病人。结果术后随访2~3年,根据癫痫外科手术疗效分类标准,Ⅰ级2例(22.22%),Ⅱ级5例(55.56%),Ⅲ级1例(11.11%),Ⅳ级1例(11.11%),手术总有效率达77.78%(7/9)。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联合应用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可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0.
1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因发作性意识障碍12年,伴左上肢强直1年入院。患者12年前摔伤,右侧头部着地,无原发性昏迷,半小时后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持续约10余分钟后缓解,行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下出血",予以保守治疗,无肢体活动障碍和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