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51.
豚鼠冲击波负压暴露后耳蜗毛细胞损害定量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冲击波负压(blast underpressure,BUP)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损害特点.方法将豚鼠暴露实验性BUP 14天后处死,硝酸银染色硬铺片法计数观察耳蜗基底膜毛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压力峰值介于-22.4kPa和-63.3kPa之间的实验性BUP暴露后,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性改变,损伤的程度以第二转最重,第二排和第三排的病变比第一排更为严重.BUP强度越高,毛细胞损害越重.各实验组动物的外毛细胞总缺失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复暴露3次的动物外毛细胞缺失率明显高于暴露1次的动物(P<0.01).结论BUP暴露可引起明显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等损害,其损害程度与负压峰值及暴露次数密切相关;毛细胞损害越重,ABR阈移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52.
C57BL/6和BALB/C小鼠创伤反应差异性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观察C57BL/6和BALB/C小鼠对相同创伤的反应能力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冲击波致伤C57BL/6(171只)BALB/C(159只)近交系小鼠,观察两种小鼠伤后即刻(0)、1、6,24,72h的死亡率,对两种小鼠的肺损伤严重度进行病理形态学比较。 结果 在相同冲击伤条件下,C57BL/6和BALB/C小鼠伤后72h内的死亡率和肺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C57BL/6表现出对冲击波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肺损伤程度也明显较BALC/C小鼠轻。两种小鼠内雌雄之间的死亡率和肺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并且绝大部分动物死亡发生在伤后6h以内。结论 C57BL/6和BALB/C小鼠对相同创伤的反应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这种差异性可能与它们在遗传背景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低频振动条件下大鼠和家兔肠、肺、肾、胃、心、肝的共振频率和振动特点,为生物体器官共振损伤及其反应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SD大鼠和家兔各8只,1.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将加速度传感器固定于脏器表面.大鼠以仰卧位固定在用橡皮绳水平悬挂的胶合板上,从下往上锤击板底部,测量分析频谱响应,其最大值对应的频率即为共振频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高压氧、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对高原冲击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清醒状态下置于高原冲击伤实验平台内,减压至海拔3500m维持6h,然后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致伤,冲击波超压峰值为(343.5±4.176)kPa,伤后按下述分组处理:A组为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B、C、D为处理组,分别于伤后0.5h和3h给予高压氧(2个标准大气压)、山莨菪碱(1mg/kg)和地塞米松(1mg/kg)、高压氧与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处理。观察大鼠伤后6h的死亡率、动脉血气变化和肺形态学改变。结果 A、B、C、D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0.7%、17.4%、24.0%和14.3%,D组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aO2分别平均为(65.250±11.311)、(82.286±5.908)、(72.625±11.783)和(85.125±7.322)mmHg,B组、D组与A组比较P<0.01;SaO2分别平均为(90.5±4.840)%、(95.429±1.339)%、(93.625±2.925)%和(95.750±0.661)%,B组、D组与A组比较P<0.01,C组与A组比较P<0.05;肺出血和肺水肿程度,B组、D组与A组比较有所减轻,C组与A组比较有所加重。结论高压氧、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及高压氧与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对高原冲击伤大鼠的治疗有效,其中以高压氧与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5.
目的:阐明白细胞介素(IL-6)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cmphage,AM)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及CD14表达的直接调节作用及探讨IL-6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AM,以不同剂量(0,0.01,0.1,1,10,100μg/L)IL-6刺激细胞16h或以100μg/L IL-6在不同时间(0,2,4,8,12,16h)刺激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方法观察SR,CD14表达变化。结果:IL-6刺激AM能增强CD14蛋白表达并抑制SR蛋白表达,低至0.01μg/L IL-6刺激16h或100g/L IL-6刺激6h后就能显增强CD14 mRNA并明显抑制SR mRNA表达,与此同时,CD14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强而SR蛋白表达显下降。结论:IL-6刺激AM能在mRNA及蛋白水平显增强CD14表达并抑制SR表达。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水下冲击伤后肺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成年杂种犬29只,布放于离爆心10.36~15.25m处,分别用968、1 019、1 020g TNT水下3m爆炸,水中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肺的大体形态学改变以及光镜和电镜下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肺损伤的发生率达93.1%,大体形态学改变主要为肺出血、肺淤血和肺水肿;光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红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电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严重,部分线粒体出现空泡变与髓鞘样结构,常可见脱落的变性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等特点.结论 严重的肺出血和肺水肿可能为动物水下冲击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高原冲击波致伤平台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高原冲击波致伤平台和评价其性能.应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提供激波源,添加一个附加段作为减压控制装置构建高原冲击波致伤平台.通过观察平台的机械性能、减压性能、冲击波波形和大鼠高原冲击伤试验,评价该平台的性能.该平台可模拟海拔3000~6000m的高原环境,产生典型的冲击波波形,可满足高原冲击伤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8.
水下冲击波致犬肺损伤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下冲击伤后犬肺的病理学改变.方法成年杂种犬37只,布放于离爆心3.5~17.5 m处,分别用200、500 g和1 000 g TNT水下3 m爆炸,水中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肺的大体形态学改变以及光镜和电镜下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肺损伤的发生率达83.7%,大体形态学改变主要为肺出血、肺水肿及少数肺撕裂;光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红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电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严重,部分线粒体出现空泡变与髓鞘样结构,核膜不完整等特点.结论严重的肺出血和肺水肿可能为动物水下冲击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时防护耳塞和防护筒对豚鼠听器的防护效果。方法防护方法分为给动物佩戴防护耳塞或者将动物全身置于防护筒内。与无防护组豚鼠进行对比,判断防护效果的观察指标有脑干听性反应(ABR)阈值变化、鼓膜和听骨链创伤情况,以及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率的变化。将防护组动物冲击波负压暴露前后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并与未加任何防护的动物进行对比。结果在压力峰值为-64.5~-69.3kPa冲击波负压暴露后,无防护组动物ABR阈值比暴露前明显升高(P<0.001),鼓膜穿孔率达87.5%,负压暴露后14d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率为(19.46±5.38)%;耳塞防护组和防护筒组动物ABR阈值,在负压暴露后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无防护组动物(P<0.01),所有鼓膜均未发生穿孔且听骨链保持完整,外毛细胞缺失率也明显低于无防护组动物(P<0.01),而且防护筒组动物的ABR阈值升高和外毛细胞缺失率,又明显低于耳塞防护组动物(P<0.01)。结论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时,防护耳塞和防护筒均对豚鼠听器有肯定的保护作用,并且防护筒的保护作用优于防护耳塞。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后,豚鼠耳蜗组织学病理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豚鼠暴露于不同强度的实验性冲击波负压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耳蜗的组织学切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当冲击波负压峰值>-45.5kPa时,耳蜗组织切片出现较明显的病理学改变,最常见的典型病变为底转鼓阶、中阶、螺旋韧带与血管纹出血,且病变程度随着负压峰值的增大而加重。结论 中等强度以上的冲击波负压暴露可导致明显的耳蜗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