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患者240例,所有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腹腔镜组)和对照组(传统开腹组)2组,每组120例患者,分析比较2组术中、术后的情况,术中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评价指标包括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98.3 ±43.6) mL较对照组(286±92) mL少(P<0.05);实验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2.3±0.7)d较对照组(3.5±0.9)d快(P<0.05);实验组术后吻合口瘘(5例)较对照组(18例)少(P<0.05).结论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快、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等优点,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22.
目的评价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MNSC)对山丘型钉螺和有螺环境的灭螺效果,为选择安全、高效的灭螺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实验室和现场采用浸杀法和喷洒法,以MNSC为实验组,同时设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组和清水对照组,评价MNSC对钉螺的杀灭效果。结果室内浸杀和喷洒试验结果:MNSC浸杀24、48和72h的LC50值分别为0.29、O.26和0.22mg/L。MNSC≥2.00mg/L和WPN2.00mg/L组,浸杀≥1d钉螺死亡率均达100.00%。MNSC≥2.00g/m。和WPN2.00g/m。组,室内喷洒1、3和7d钉螺死亡率均〉96.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浸杀喷洒试验结果:MNSC2.00g/m。和WPN2.00g/m。组浸杀1d,钉螺死亡率均达98.89%;现场喷洒1、3和7d,钉螺死亡率均〉91.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6%MNSC2.00g/m。浸泡和2.00g/m。喷洒灭螺效果与等量WPN基本一致,对山丘地区钉螺和有螺环境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323.
目的探讨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2003-08/2004-07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随机分为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组和对照组,30d后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及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SSS指数评分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BI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好,并且可以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24.
本文对 6 2例甲状腺良性肿块的超声图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目的是进一步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在甲状腺良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6 2例 ,女 5 2例 ,男 10例 ,平均年龄 4 8岁。 6 2例甲状腺良性胀块中腺瘤 4 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 4例 ,亚急性甲状腺炎 2例 ,多源性肿块 12例。1.2 方法 应用 EUB- 5 6 5 A型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 ,频率 7.5 MHz。采用直接接触法在甲状腺区做纵横切等多断面扫查 ,观察肿块形态大小、境界、包膜、内部回声等指标 ,并用 CDFI观察肿瘤内部和周缘的血流性质。2 …  相似文献   
325.
孙锋  肖团有  陈辉  李玉英 《新中医》2018,50(12):120-124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III度脱垂性内痔组织中Fibulin-5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9例证型为脾虚气陷的Ⅲ度脱垂性内痔患者依门诊号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其中治疗组(A组)20例,对照组(B组)20例,空白组(C组)19例;A组病人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同时服用补中益气汤;B组病人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C组仅做空白对照,不服用任何药物,均治疗1周。疗程停止后第2天,分别于A、B、C组患者中收取肛垫组织标本各10例,重新对应分组为A1、B1、C1组,采用PCR、Western-blot技术从基因-蛋白层次系统研究比较各组患者内痔组织中Fibulin-5 mRNA与蛋白的表达分布差异。结果:Fibulin-5溶解曲线、β-Actin溶解曲线提示引物具有特异,且无杂带、无杂信号。3组间Fibulin-5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两两比较:A1组Fibulin-5 mRNA表达水平高于B1组(P<0.05);A1组Fibulin-5 mRNA表达水平高于C1组(P<0.05);B1组Fibulin-5 mRNA表达水平高于C1组(P<0.05)。从Fibulin-5蛋白条带发现,A1组中Fibulin-5蛋白表达最强且集中。3组间Fibulin-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81,P<0.05)。组间的两两比较:A1组Fibulin-5蛋白表达水平高于B1组(P<0.05);A1组Fibulin-5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1组(P<0.05);B1组与C1组Fibulin-5蛋白表达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可促进Ⅲ度脱垂性内痔组织中Fibulin-5蛋白及Fibulin-5mRNA的表达;Fibulin-5蛋白及Fibulin-5mRNA的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脱垂性内痔形成的病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26.
陈辉  孙锋  邵跃斌  徐刚 《新中医》2015,47(7):95-97
目的:观察补肾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中无蛋白尿者30例设为DM组,有蛋白尿者60例设为DN组;DN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肾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2组疗程均为3月。观察比较各组24 h尿蛋白定量、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结果:DN组血浆TGF-β1和尿MCP-1均高于DM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hs-CRP、TGF-β1、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MCP-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TGF-β1、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MCP-1下降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补肾法可有效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症病变。  相似文献   
327.
肱骨髁间骨折28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评估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优9例,良12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骨折粉碎及移位的肱骨髁间骨折对肘关节功能有严重影响,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28.
郭钦佩  刘虔  徐安山  孙锋 《中国骨伤》2003,16(5):306-306
1998 - 2 0 0 0年我们对 2 1例 38条指屈肌腱损伤患者行急诊修复后 2d即行主动伸指被动屈曲早期功能锻炼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 17例 ,女 4例 ;年龄 16~ 5 1岁 ,平均 33岁。右手 16例 ,左手 5例。肌腱损伤部位按国际通用划分法[1] Ⅱ区 12例 ;Ⅲ区 3例 ;Ⅳ区 3例 ;Ⅴ区 3例。拇指 3例 ;食指 15例 ;中指 10例 ;环指 7例 ;小指 3例。2 治疗方法2 1 手术方法 在臂丛麻醉下 ,上气压止血带 ,常规消毒铺巾 ,用 3 0尼龙无创伤缝线缝合 ,按Kessler缝合法 ,在屈肌腱与掌背矢状面呈 30°角的两个平面上各缝合一针 ,线…  相似文献   
329.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多数继发于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这一发现对GIST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具有里程碑意义。基因检测被广泛运用于明确GIST的病理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等诸多领域。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包括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在内的液体活检技术对GIST的诊疗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论述ctDNA检测用于GIST诊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3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