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研究骨旁脂肪瘤伴有骨质异常(骨软骨瘤或骨突)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骨旁脂肪瘤伴有骨质异常的CT平扫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骨旁脂肪瘤伴有骨质异常的患者中2例合并骨软骨瘤,4例合并骨突,CT均可清楚显示骨旁脂肪瘤及其下方的骨质改变.2例合并骨软骨瘤患者中1例病变位于坐骨,1例位于股骨粗隆;4例合并骨突患者中2例位于股骨干,1例位于胫骨干,1例位于胸骨.骨软骨瘤和骨突紧紧附着于其下方的骨质,大小为0.3 cm×1.2 cm~6.0 cm x4.0cm.2例骨软骨瘤较大,呈菜花状,骨皮质与其下方附着骨的骨皮质相连续,骨髓腔与附着骨的骨髓腔相通.4例骨突较小,形态不同,其中2例为单个小的骨突,另2例可见2~4个骨突.骨软骨瘤和骨突被脂肪瘤包绕,脂肪瘤大小为3.0 cm x2.0 cm~11.0 cm×10.0 cm,其内可见厚薄不均匀、数日不等的纤维间隔,肿块边缘清楚锐利.1例脂肪组织内可见钙化和(或)骨化,2例可见肌肉萎缩.结论 CT平扫可以清楚显示骨旁脂肪瘤合并骨软骨瘤或骨突的形态、部位和范围,并清楚显示与其下方骨质的关系,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并为外科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长骨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长骨血管瘤患者的X线平片(14例)、CT(9例)及MRI(6例).结果 18例长骨血管瘤中髓型10例、骨膜型5例、皮质内型3例.X线表现:髓型8例,其中3例表现为典型的蜂窝状,3例为溶骨性病灶周围骨质硬化明显,单纯溶骨、毛玻璃样密度各1例;骨膜型3例,表现为骨皮质增厚、硬化;皮质内型3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灶.CT表现:髓型6例,表现为溶骨膨胀型病灶5例,其中3例可见薄厚不一的硬化边,蜂窝状骨嵴影2例,骨皮质呈筛孔状1例,垂直于骨皮质的放射状骨膜增生2例;毛玻璃样密度1例.2例骨膜型表现为骨皮质均匀增厚1例,不规则骨膜增厚1例,局部髓腔狭窄消失.1例皮质内病变表现为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局部皮质膨胀、增厚.MRI表现:2例显示髓腔内斑片状T1WI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边界清晰;1例T1WI及T2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病灶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1例显示病灶突破局部骨皮质,肿物向外突出,外突肿物及相连髓腔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显示骨膜增厚,其中1例呈等信号,1例无信号;2例周围肌肉组织内可见不均匀斑片状长T2信号,T1WI与肌肉组织呈等信号.结论 长骨血管瘤的囊性蜂窝状X线表现较为特征型;CT及MRI有助于长骨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3.
患者女,39岁,不慎摔倒后左侧上臂疼痛5 d.既往体健,左上肢无任何不适.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34.
滑膜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血管疾病,好发于膝关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往往延误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预防关节软骨损伤,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就滑膜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限度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应用MRI T1-map成像技术评价早期髌骨软化症的可行性.方法 对26例早期髌骨软化症的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16 ~30岁,平均24.1岁)和14名健康志愿者(男6名,女8名,年龄23 ~ 28岁,平均25.7岁)均采用Siemens 3.0 T MR超导型扫描仪进行膝关节MRI T1-map成像.分别观察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髌骨软骨T1-map彩图的色彩变化,并测得两组的T1值,应用秩和检验对所得T1值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髌骨软骨各层面各部位在T1-map上呈均匀的蓝色区域.病例组中有8例髌骨软骨在T1-map出现较多的浅绿色区域,T1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16例呈均匀分布的蓝色区域,但T1值增高;2例T1-map呈均匀的蓝色区域,T1值正常.正常对照组髌骨软骨的平均T1值为(1188.1 ±71.4)ms,病例组髌骨软骨的中位T1值为1272.5 ms(1226.8,1406.6) ms,统计学分析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髌骨软骨T1值有显著性差异(P =0.002).结论 T1-map成像技术可以发现有或者没有形态学改变的髌骨软骨内组织成分的变化,对早期髌骨软化症的诊断和监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在肌肉骨骼系统病变中,液-液平面常发生于动脉瘤样骨囊肿中,曾被认为是其特异性表现[1-2].后来发现液-液平面在多种疾病中均可出现.国外仅有少数文献分析良、恶性骨和(或)软组织病变中液-液平面的特征,但结论不一致[3-7].笔者主要分析良、恶性病变中液-液平面的特征,试图寻找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征象.  相似文献   
37.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在颈椎外伤CT扫描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颈椎外伤患者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方法 162例患者,分别用16排和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检查扫描:常规剂量42例;低剂量可调管电流高管电压60例;低管电压60例。扫描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有效剂量,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做出计算。结果多螺旋CT发现17例颈椎骨折。低剂量可调管电流降低了51%-60%。常规剂量,低剂量高电压和低电压低剂量的平均有效剂量,平均图像噪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名影像科医师主观评估3个检查组的图像质量,在评分上无显著不同。结论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进行多螺旋CT低剂量扫描,剂量降低60%-70%时,同常规剂量相比,图像噪声有少量增加外,但主观图像质量评估并没有不同。  相似文献   
38.
骨母细胞瘤多次复发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母细胞瘤 (osteoblastoma)又称成骨细胞瘤 ,是一种起源于成骨结缔组织的良性骨肿瘤 ,少数可恶变 ,复发较少见。本例 3次术后均复发 ,现介绍如下。患者 男 ,2 8岁 ,腰痛伴右下肢疼痛半年。查体L5扣压痛 ,向右下肢放射。临床以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无效 ,且症状逐渐加重。CT检查显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全身DWI(WB-DWI)上的骨髓正常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98名健康志愿者(男47名,女51名)进行WB-DWI扫描,测量胸椎、腰椎、双侧股骨(头、颈、上段、远端)、髂骨、肱骨头、肩胛骨的ADC值、DWI(b=800 s/mm2)及STIR信号值.采用秩相关性检验分析骨髓DWI信号值与ADC值及STIR信号值的关系,不同部位骨髓ADC值比较采用ANOVA法,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 Keuls检验,男女不同部位骨髓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秩相关检验.结果 (1)98名志愿者中,69名骨髓呈低至中等信号,其中女24名、男45名;29名骨髓呈高信号,其中女27名、男2名.(2)胸椎、腰椎、股骨头、股骨颈、股骨上段、髂骨、肱骨头、肩胛骨骨髓DWI信号值(M值分别为44.54、35.01、13.61、16.00、21.45、25.77、18.35、36.12)与ADC值[(0.55±0.08)×10-3、(0.53±0.08) ×10- 3、(0.30 ±0.10)×10- 3、(0.42 ±0.16)×10-3、(0.74±0.14)×10-3、(0.49±0.10)×10-3、(0.36±0.13)× 10-3、(0.49±0.11)×10 -3mm2/s]及STIR信号值(M值分别为61.81、64.99、53.27、69.08、73.10、66.35、73.16、79.81)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3、0.695,0.741、0.764,0.443、0.489,0.641、0.656,0.510、0.648,0.475、0.715,0.366、0.446,0.437、0.739,P值均<0.01.(3)不同部位骨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69,P<0.01).胸椎与腰椎、髂骨与肩胛骨,股骨头与股骨远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任意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4)女性胸椎[(0.59±0.07) ×10-3 mm2/s]、腰椎[(0.58 ±0.06)×10-3 mm2/s]、股骨头(M值0.33×10-3 mm2/s)、股骨颈(M值0.53×10-3 mm2/s)、股骨上段(M值0.81×10-3mm2/s)、股骨远端(M值0.32×10-3 mm2/s)、髂骨[(0.52 ±0.09)×10-3 mm2/s]、肱骨头(M值0.42×10-3mm2/s)、肩胛骨[(0.53±0.09)×10-3 mm2/s]骨髓ADC值均高于男性[(0.51 ±0.07)×10-3、(0.48±0.07)×10-3、M值0.23×10-3、M值0.31×10-3、M值0.66×10-3、M值0.23×10-3、(0.46±0.10)×10-3、M值0.27×10-3、(0.45 ±0.11)×10-3mm2/s].(5)女性胸椎、腰椎、股骨(头、颈、上段)、髂骨、肱骨头骨髓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 0.549、- 0.629、- 0.329、-0.524、-0.338、-0.548和-0.416,P值均<0.05),而女性股骨远端、肩胛骨和男性各部位骨髓ADC值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骨髓ADC值及STIR信号值越高,其DWI(b=800 s/mm2)信号值越高;骨髓ADC值受年龄和性别影响,不同部位骨髓ADC值不同.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EH)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DE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1.5 ~19.0岁,中位年龄9.5岁.13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例行CT检查、1例行MR检查、1例行CT和MR检查.结果 13例DEH病变均发生于下肢.发病部位共32处;8例为多发性,累及全骨骺者6例;发生于肢体内侧23处、外侧3处.Azouz 分型局限型5例、典型型8例.合并踝外翻4例、膝外翻3例、踝内翻2例、足外翻2例.8例干骺端增宽变形,1例先期钙化带部分消失,骨骺早期闭合.结论 影像上DEH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的一个或多个骨化中心偏心性增大,早期可见散在的斑点状或不规则钙化、骨化,晚期钙化或骨化可融合呈团状.肿块压迫邻近骨组织引起骨骼变形、移位,甚至压迫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