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探讨CD147在睾丸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睾丸肿瘤和10例正常睾丸组织中CD147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 30例睾丸肿瘤组织中86.7 %(26/30)显示阳性反应,正常睾丸组织为10 %(1/10)显示阳性反应,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在睾丸肿瘤组织中CD147的高表达率在病理分级为高分化时为9.0%(1/11),在病理分级为低分化时为63.2%(12/19);在临床分期为Tis-T1期无高表达,T2-T4期高表达率为61.9%(13/21);CD147的高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表达率61.1%(11/1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高表达率16.7%(2/12).在睾丸肿瘤中CD147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相关(P<0.05).结论: CD147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在睾丸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2.
113.
目的:探讨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对横纹肌溶解致大鼠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双侧后腿肌内注射甘油(50%甘油生理盐水,10 mL/kg)制备AKI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组、AKI组和AKI+ALR组,ALR采用重组人ALR(recombinant human ALR,rhALR)腹腔注射(100 mg/kg)。于实验第48小时检测各组肾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含量,常规生化法检测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形态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KI组Scr、BUN和CK水平明显上升(P=0.000),出现典型的肾小管损伤坏死、管型、间质水肿等结构异常,肾组织中SOD活性和GSH含量降低(P=0.000),MDA含量增高(P=0.000),肾组织PCNA的表达明显上升(P=0.000);与AKI组相比,AKI+ALR组Scr、BUN和CK水平明显下降(P=0.000),肾小管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00),肾组织中SOD活性和GSH含量增加,MDA含量下降(P=0.000),肾组织PCNA的表达明显增高,增生指数明显上升(P=0.000)。结论:ALR对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肾脏氧化应激和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14.
115.
二甲双胍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肝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肝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实验组(n=23)。正常组普通饮食,实验组高脂饮食,8周末从实验组中随机抽取7只证实造模成功。实验组再分为二甲双胍组(n=8)和模型对照组(n=8),6周后,胰岛素敏感性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率来评价;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等以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胰岛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脏的炎症程度在光学显微镜下评估。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肝指数、附睾脂肪比重、体重明显下降,氨基转移酶、TG、FFA、TNFα明显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脏炎症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明显改善高脂饲养诱发脂肪肝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肝脏组织学,它可能成为治疗脂肪肝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筛选并构建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基因的最佳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为研究ALR基因表达下调后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针对ALR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4个siRNA靶点,酶切连接GV118-GFP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在包含ALR基因的质粒中以PCR法扩增出ALR基因,克隆至慢病毒载体GV143,构建ALR基因的过表达质粒,将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和ALR的基因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目的基因ALR的敲减效率。结果酶切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ALR RNAi慢病毒载体及ALR基因过表达载体。不同浓度干扰质粒(0.4μg和0.8μg)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阴性对照组,KD1组ALR蛋白的表达水平(0.51±0.02,0.36±0.09)、KD2组ALR蛋白的表达水平(0.65±0.04,0.49±0.02)、KD3组ALR蛋白的表达水平(0.62±0.07,0.52±0.02)均降低(P均0.05),而以KD1组蛋白表达量最低。结论成功筛选并构建了能有效沉默ALR基因的最佳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
动脉阻塞模型(tMCAO),按脑血流变化情况及术后2 h的神经学评分结果选择造模成功大鼠并再随机分为
3组,分别在在脑缺血3 h、6 h和9 h拔出线栓恢复脑血供,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tMCAO-HT)。
术后48 h以脑组织梗死情况、HT发生率、脑组织出血量评分、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死亡率为指标,评估
筛选最佳的tMCAO-HT模型复制条件。结果:与假手术相比,各模型组脑组织缺血后5 min测得脑血流量
均下降至基础值的42%~53%,再灌注后5 min测得脑血流量均显著提高;术后2 h神经学评分均明显升高
(P<0.01),且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48 h各模型组脑梗死灶明显,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HT;HT的出
血量评分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
势;各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大鼠死亡,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大鼠死亡率呈增加趋势,其中缺血9 h组死
亡率高达 83.33%。结论:线栓法造模导致脑缺血后 3 h、6 h、9 h 再予以再灌注均能成功复制大鼠
tMCAO-HT模型,但缺血9 h导致死亡率过高,研究用tMCAO-HT模型以脑缺血3 h或6 h后再灌注为宜。 相似文献
118.
119.
目的 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碱性磷酸酶直接(AlkPhos Direc)标记核酸探针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方法。方法 应用 AlkPhos DirecTM将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在HBV DNA全基因序列上制备探针,与目标核酸杂交后加入CDP-Star化学发光试剂,用胶片放射自显影检测HBV DNA。同时检测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AlkPhos Direc标记HBV DNA探针与地高辛标记的HBV DNA探针检测临床血清标本80份结果,并对70份临床血清标本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的结果与AlkPhos Direc标记HBV DNA探针斑点杂交检测的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探针灵敏度至少为10pg,与地高辛探针比较,用AlkPhos Direct标记探针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符台率为100%,用HBV DNA荧光定量PCR方法和AlkPhos Direct标记探针核酸斑点定量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r=0.98,P<0.01。结论 AlkPhos Direc标记 HBVDNA探针检测血清中HBV DNA方法灵敏、特异,与地高辛标记的HBV DNA探针检测结果完全符合,与HBVDNA荧光定量PCR方法硷侧的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0.
“医学病原与感染”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领域涉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感染病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等诸多学科。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活跃、全球性人员与物资交流的越来越多,人类病原体的传播与扩散日趋快速而广泛,可感染人类的新病原不断被发现;同时,由于病原体自身不断变异与进化,老的病原引发的疾病也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另外,共享宿主的不同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基因重组事件的不断发生,也不时会有新的病原产生,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有,一些原来认为不属于感染性的疾病如消化道溃疡、T细胞白血病等,随着技术进步被发现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近30年来,全球约出现新发传染病40多种,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SARS )、禽流感等;2014年4月起始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截止2014年10月底,已发现超万例感染,当地死亡率达50%。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现行经济模式下的经济社会不断前行,新老感染性疾病甚至是烈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会越来越频繁,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应该引起广大科学家和各级政府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