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设计基于弓形虫免疫作图蛋白1(TgIMP1)抗原蛋白的表位疫苗并进行结构验证。方法分别采用IEDB和ABCpred软件预测TgIMP1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分别采用SYFPEITHI和IEDB软件预测TgIMP1蛋白的T细胞抗原表位,运用DNA man比对筛选出T-B联合表位,在PfIMP2同源结构中验证表位性质并设计TgIMP1优势表位盒。结果通过计算机虚拟设计,得到了4条TgIMP1的优势B细胞表位(B1-B4)和2条优势T细胞表位(T1-T2),6条优势表位均处于PfIMP2结构外侧的无规卷曲区,且均为极性表面,适合作为表位疫苗的备选肽段。结论根据预测结果构建了3种TgIMP1优势表位盒,为多价表位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3.
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235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9月~2003年7月235例经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23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20 min,平均12 min.术后住院2~5 d,平均3 d.210例随访6~18个月,9例复发,复发率4.3%(9/210),不育11例术后6~12个月后其妻受孕. 结论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微创、美观、疗效好,对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开放性手术后复发和有腹股沟区手术史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4.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流行,且快速向全国各地范围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及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此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疫情。2019-nCoV是β属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潜伏期长且传染力强。我国已将COVID-19定义为乙类传染病,但是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聚焦2019-nCoV及疫情的发展,将对2019-nCoV特点、COVID-19的临床特征、2019-nCoV与孕妇、新生儿、儿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LPS刺激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和相关信号分子p38MAPK、NF-κB、CBP的表达,探讨脓毒症时巨噬细胞表达和释放HMGB1的信号传导机制。 方法 采用LPS刺激RAW264.7细胞,在不同的时间点用免疫细胞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相关信号分子p38MAPK、NF-κB、CBP的变化,ELISA检测培养上清HMGB1的含量,Real-time PCR检测培养细胞HMGB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胞浆和胞核内HMGB1的含量。 结果 随着LPS的刺激,细胞浆内p38MAPK的绿色荧光逐渐增强,NF-κB的绿色荧逐渐减弱,而细胞核内NF-κB绿色荧光逐渐增强,CBP的绿色荧光逐渐增强,三者均于刺激后6 h达高峰。LPS刺激后12-48 h培养细胞胞浆和上清中HMGB1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而12-24 h胞核内HMGB1含量逐渐减少,36 h后又逐渐增多,各不同时间点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细胞内HMGB1 mRNA表达在LPS刺激后0-12 h无明显变化, 24 h、36 h和48 h明显增高,与0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LPS通过依次激活巨噬细胞内信号分子p38MAPK、NF-κB及CBP来诱导HMGB1的合成、转位和释放表达的。 相似文献
6.
肝再生增强因子对外原性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rALR对HBsAg及BSA免疫大鼠产生抗体、细胞因子和对脾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甲醇诱导表达rALR,测定活性并进行以下研究.①rALR对HBsAg免疫的影响:实验分为:生理盐水、HBsAg20 μg/只、HBsAg20 μg rALR100 μg/kg、HBsAg20 μg rALR 25 μg*kg、HBsAg20 v pPIC9K表达上清、HBsAg20 μg CsA10mg/kg,共6组;②rALR对BSA免疫的影响:实验分为:生理盐水、BSA25 μg/只、BSA25 μg rALR100 μg/kg、BSA25 μg pPIC9K表达上清、BSA25 μg CsA10 mg/kg,共5组.以上均皮下注射免疫大鼠,1次/周×4次,ELISA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IL-2和IFN-γ.③rALR对大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Wisar大鼠先皮下注射HBsAg(20 μg/只)1次,2周后处死,分离脾单核细胞,种板,再加HBsAg 1 μg/孔和/或相应处理因素(rALR、空质粒表达产物等),48h后加3H-TdR,12 h后收集细胞,检测cpm值.结果 rALR100 μg/kg HBsAg组的8只动物中,有2只出现抗HBs的抗体,空质粒对照组和单用HBs Ag组8只动物均出现抗HBs.rALR 100 μg/kg BSA组的8只动物中,有3只出现抗BSA抗体,空质粒对照组和单用BSA组8只动物均出现抗BSA的抗体.rALR 100μg/kg能明显抑制细胞因子IL2及IFN-γ的产生.rALR4μg体外能明显抑制脾细胞的增殖.结论 rALR能抑制HBsAg和BSA诱导大鼠产生相应抗体及IL-2、IFN-γ的产生;体外能抑制经体内致敏的脾细胞的增殖,说明rALR有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再生增强因子对大鼠脾单个核细胞增殖及IL-2产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rALR对脾脏单个核细胞是否具有直接的免疫调控作用和作用特点。方法:以3H-TdR掺入法检测脾脏单个核细胞在不同处理情况下的增殖状况:①不同剂量的rALR与5μg/ml ConA同时加入;②5μg/ml ConA预刺激脾脏单个核细胞10和32小时后,再加入30μg/ml rALR;③30μg/ml rALR预处理脾脏单个核细胞至30小时,再加5μg/ml ConA刺激。以环孢霉素A作为阳性对照,以转空质粒的酵母表达上清提取物作为阴性对照。以放免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2分泌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的rALR与ConA同时加入时,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明显抑制ConA对脾脏单个核细胞的促增殖作用。ConA预刺激脾脏单个核细胞10、32小时后,再给予30μg/ml rALR仍可明显抑制脾脏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但用30μg/ml rALR预处理脾脏单个核细胞至30小时,并不影响脾脏单个核细胞对ConA刺激的反应能力。ConA+rALR(30μg/ml)组的IL-2分泌在24小时明显低于ConA组。结论:rALR对ConA活化的脾脏单个核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未活化的脾脏单个核细胞则无明显影响,提示未经抗原激活的免疫细胞可能不表达ALR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LYSO闪烁晶体内光子的输运特性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位置映射表的建立方法。方法在Linux fedora操作系统之上成功构建了GATE(geant4 application for tomographic emission)核医学仿真平台,模拟了LYSO闪烁晶体PET探测器内光子输运过程。并且基于仿真数据,分析了位置映射表。结果成功研制了8×8探测器模块,得到位置映射对照表。结论基于GATE进行探测器模块设计切实可行,得到的位置映射表对后期实际散点图的建立过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Cre/loxp基因敲除技术构建肝脏特异性DEK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DEK基因在肝脏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动物模型。 方法 将DEKflox/flox小鼠与肝脏特异性表达Alb-Cre重组酶的小鼠进行交配和鉴定,筛选出子代中DEKflox/+/Alb-Cre小鼠与DEKflox/flox小鼠进行交配与鉴定,获得DEKflox/flox/Alb-Cre小鼠,将DEKflox/flox/Alb-Cre小鼠与DEKflox/flox小鼠进行交配,其子代基因型为DEKflox/flox/Alb-Cre的小鼠即为本实验所构建的肝脏特异性DEK基因敲除小鼠,DEKflox/flox小鼠即为对照小鼠。提取小鼠尾基因组DNA,通过PCR鉴定子代小鼠的基因型;提取小鼠肝脏RNA和总蛋白,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验DEK基因在小鼠肝脏中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使用激光共聚焦检测DEK蛋白在小鼠肝脏的表达情况;对小鼠肝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PCR结果表明子代小鼠基因型符合DEKflox/flox/Alb-Cre;肝脏特异性DEK基因敲除小鼠肝组织中DEK基因的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显著低于DEKflox/flox型小鼠;肝脏特异性DEK基因敲除小鼠肝组织的形态学特征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 结论 本研究利用Cre/Loxp技术成功构建了肝脏特异性DEK基因敲除小鼠,为在动物水平进一步研究DEK基因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IL-10、TNF-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IL-10和TNF-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志愿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15例,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培养获得DC组.培养期间用IL-10刺激的为imDC组;TNF-α刺激的为mDC组;先后用IL-10、TNF-α刺激的为imDC+TNF-α组.各组收获细胞后分别检测反映DC成熟度的各种分子及其体外诱导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结果 源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常规培养的Dc在数量,HLA-DR、HLA-A、B、C和CD86表达,IL-12p70分泌及其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均低于健康者组(P<0.01).源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mDC与健康者mDC表达的HLA-DR、HLA-A、B、C和CD86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mDC诱导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和分泌的IL12p70均明显增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imDC的HLA-DR、HLA-A、B、C和CD86低表达,分泌的IL-12p70极低,不能强烈激活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与D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加入TNF-α刺激后HLA-A、B、C,HLA-DR,CD86仍低表达,分泌的IL-12pT0和淋巴细胞增殖效应仍较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的上清夜中IL-21的ELISA检测值均较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规培养的DC在数量和功能上低于健康者.TNF-α可促进常规培养的DC成熟为mDC、IL-10可抑制DC成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同健康者一样可进行有效的调控,分化成熟后功能强于健康者常规培养的DC,或可提高自体DC治疗性疫苗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