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106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258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05篇
  3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41.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疗效、融合率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研究1986年4月~2004年4月手术治疗的12例累及颈椎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患者。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应用图形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5.1)分别测量屈曲和仰伸位融合节段上下椎成角,计算两个角度的差值(作为椎间的运动参数,α角),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脊柱融合的定义,α角≥4°认为假关节形成(不融合)。对与手术有关的其它问题采用描述性研究。结果12例患者获得21~124个月(平均67.5个月)随访。9例神经损伤患者ASIA评分平均改善1.3级,除1例前路手术未行内固定外,所有融合手术均行内固定。前路融合术6例,α角为0°;后路融合术2例,α角为0~2.5°;联合前后路融合术1例,随访时均获骨性融合。3例拟行椎板成形术者,2例因“门轴”侧骨折被迫行椎板切除术。术后并发症:气胸、肺不张1例,经胸腔闭式引流5 d治愈;伤口延迟愈合1例;前路伤口内积血1例,经切开引流治愈。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行手术治疗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对不稳定损伤,融合手术应行内固定,可以达到骨性融合;术前由于合并症多导致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多发。  相似文献   
842.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技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34例行亲缘全相合异基因PBSCT(allo-PBSCT);5例行亲缘半相合allo-PBSCT,12例行自体PBSCT。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亲缘全相合allo-PBSCT中Ⅰ~Ⅱ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26.4%,未见Ⅲ~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54.1%。亲缘半相合allo-PBSCT中Ⅰ~Ⅲ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2.1%,未见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74.5%。本组死亡11例,总病死率为21.6%。结论 auto-PBSCT、亲缘HLA配型完全相合与半相合allo-PBSCT均具有造血重建快、aGVHD发生率较低、疗效较好、安全可行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尤其亲缘半相合allo-PBSCT为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43.
颈椎小关节滑膜的病理学观察与颈椎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研究颈椎小关节滑膜的病理学改变与颈椎病的关系;方法 经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以及乙醛酸诱发生物单胺递质荧光研究了颈椎小关节滑膜的病理学表现;结果 总结了颈椎病的形态学特点。临床表现特点主要是头晕、四肢的感觉运动障碍以及交感和副交感等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颈椎病的病理学特点主要是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滑膜因为纤维增生和脂肪化而增厚,血管增生、血管炎和滑膜周围肌组织的变性。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乙醛酸诱发生物单胺递质荧光的方法我们发现颈椎及其周围组织中存在神经肽Y物质和对乙醛酸起反应的单胺类物质,推测为交感神经。还存在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标志的痛觉神经。同时也存在炎症因子,如IgG和C3;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颈椎小关节滑膜中存在交感神经和少量痛觉神经,并且在颈椎病的颈段脊柱小关节滑膜中存在炎症。  相似文献   
844.
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 7楔形椎1例,T 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 ...  相似文献   
845.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中食道旁淋巴结的意义。对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中央区的食道旁淋巴结转移率。本组手术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2.0%,其中中央区的食道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2.9%。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对于术中发现食道旁较大、怀疑转移的淋巴结,应给予清除,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84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筛选出术后发生SSI的病例(SSI组)。再从未感染的患者中按1∶4的比例随机抽取对应数量的患者作为对照(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改良JOA(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术中回输血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SSI相关的术中危险因素,并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10年间共有3720例患者在我院骨科颈椎组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颈后路椎管后壁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其中13例患者发生SSI,发生率为0.35%(13/3720),女3例,男10例,年龄为58.38±2.52岁。从未发生SSI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感染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BMI、术中输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五个因素纳入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为颈椎后路术后SSI的独立术中危险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180ml及84.5min。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847.
三种不同氮源日粮对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三种日粮条件下,山羊的部分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测试研究。12只当地黄淮山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饲喂不同的氮源饲料。第一组是豆粕型日粮;第二组是豆粕 鱼粉型;第三组是尿素型。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饲喂尿素型日粮的试羊,其血清尿素氮、肌酐、血清NPN、血清无机P高于其它两组;饲喂鱼粉型日粮的试羊,其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以及血脂较高;饲喂豆粕型日粮的试羊,其血糖、血清Ca处于较高的水平。这说明不同的氮源饲料,对血液的生化指标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848.
孙宇 《脊柱外科杂志》2009,7(5):317-31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治疗时机和入路选择是颈椎外科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没有任何脊髓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但是脊髓已经受到压迫的病例,可以选择严密观察、定期复查的措施,必须告诫患者避免颈部创伤。一旦出现脊髓损害的任何症状和体征应该争取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49.
青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颈椎病的发病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7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0岁以下的颈椎病患者30例,男26例,女4例;农民5例,工人4例,办公室职员11例,学生2例,无固定职业7例,杂技演员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36个月,平均10个月.回顾分析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治疗经过,根据JOA 17分评分或VAS评分标准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的青年颈椎病患者占同期颈椎病手术治疗病例的0.75%.脊髓型24例,神经根型2例,脊髓型合并交感型4例.伏案工作者占43%,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10例,椎间盘退变27例,颈椎不稳2例.前路减压融合固定11例,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9例;后方入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6例;前后联合手术4例.1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3d后缓解,未发生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由13分提高到16.7分,改善率为93%;神经根型患者VAS评分由8分改善到0分,改善率为100%.平均随访34个月,均恢复原工作,行椎间融合者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脱落断裂及固定相关并发症,椎间盘置换者未出现内置物松动脱落及相关并发症,1例出现轻度头晕,但不影响工作.结论:青年颈椎病多发于长期伏案工作人群,椎间盘退变突出和发育性椎管狭窄是主要致病因素,针对致病因素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或非融合或/和后路椎板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50.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6~8周,体重240~275 g,随机分为4组(n=18):假手术组(S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氟比洛芬酯6 mg/kg组(F1组)、氟比洛芬酯12 mg/kg组(F2组).腹腔注射16%水合氯醛350 mg/kg麻孵后,SH组仅暴露颈总动脉;NS组于缺血前10 min经舌静脉缓慢注射生理盐水2 ml;F1组和F2组分别于缺血前10 min经舌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6、12 mg/kg.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2 h,开放24 h以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24 h时处死大鼠,断头取脑,测定脑梗死体积,计算脑梗死体积比,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OX-2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海马COX-2 mRNA表达.结果 与SH组比较,NS组海马COX-2蛋白、COX-2 mRNA表达上凋,F1组和F2组海马COX-2蛋白表达下调(P<0.01);与NS组比较,F1组和F2组海马COX-2蛋白表达下调,F1组脑梗死体积比降低,海马COX-2 mRNA表达下调(P<0.01);与F2组比较,F2组脑梗死体积比降低,海马COX-2 mRNA、COX-2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0.01).结论 氟比洛芬酯12 mg/kg预先给药可通过抑制COX-2活性并下调COX-2表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