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4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9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106篇 |
内科学 | 41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156篇 |
综合类 | 258篇 |
预防医学 | 63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05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52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评估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抑制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5只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的Balb/c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3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未行任何治疗组;B组为单纯超声辐照组,仅行超声辐照,未使用任何造影剂;C组为超声辐照联合SonoVue裸微泡治疗组;D组为超声辐照联合Targestar.SA裸微泡治疗组;E组为超声辐照联合包载血管内皮抑素的微泡治疗组。分别于辐照前、辐照后1、14和28d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脱机分析峰值强度(PI)、局部血容量(RBV)和局部血流量(RBF)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切除肿瘤组织行光镜及电镜病理学检查,并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肿瘤坏死面积(NA)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辐照前各组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辐照后28d,C组、D组和E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A组和B组,且E组明显小于c组和D组(均P〈0.01)。辐照前各组PI、RBV和R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辐照后28d,C组、D组和E组PI、RBF和RBV较辐照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A组和B组(均P〈0.05),E组明显低于C组和D组(均P〈0.05)。电镜观察显示,C、D、E组肿瘤细胞核膜消失,核染色质溶聚,呈簇状不规则排列,线粒体空泡化和微血管内皮损伤出血,以E组最为明显,而A和B组鲜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后28d,E组肿瘤组织NA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MVD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均P〈0.01)。结论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可以破坏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微血管,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增强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将来可能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结肠癌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学生标准化病人(SSP)在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胸心血管外科见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11名,将其随机分为SSP组(n=57)和常规组(n=54),分别采用SSP教学和常规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临床技能考核,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 SSP组的教学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接诊自信度)、学生的理论成绩及病史采集、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医患沟通的成绩方面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书写完整病历、制订诊疗计划及接诊态度方面,两组学生的成绩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SSP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4.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Brv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凶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问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冈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16.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强度下降,易发骨折为主要特征的骨骼疾病,以疼痛、畸形、呼吸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发病于老龄患者以及绝经期妇女,现代人口老龄化密度逐渐增加,机体机能衰退,骨合成与骨分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促使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由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及易发的并发症主要为各种部位的骨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故早期诊断并预防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限,该文主要总结了代谢组学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意义,以及中医药治疗对各种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8.
19.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外科治疗随诊观察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118例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平均随访 30 3个月 (1~ 16 3个月 ) ,74例随访 1年以上 (平均 4 6 3个月 )。观察 :(1)伤后 3种不同脊髓功能状况的治疗效果 (A组 :受伤时呈完全性瘫痪 ,70例 ;B组 :不完全性瘫痪 ,4 2例 ;C组 :上肢部分瘫痪、下肢完全性瘫痪 ,6例 )。 (2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 (3)手术时机 (伤后 <12个月、>12个月 )对疗效的影响。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 3组之间在保守治疗效果、术后近期效果和后期随访结果上无显著性差异。 (2 ) 3组均经保守治疗 ,平均为 2 1 3个月。保守治疗的效果与术后近期、尤其与后期随访结果相比 ,JOA评分较低 ,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3)伤后 <12个月和 >12个月手术的患者后期随访结果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前者术后近期和后期脊髓功能恢复都较满意 ;后者术后近期恢复较明显 ,但后期脊髓功能却出现倒退现象。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不同的脊髓功能状况对脊髓功能恢复程度无影响 ;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手术时机对后期脊髓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最迟不应超过伤后 12个月 相似文献
2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我们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1):11-11
尽管颈椎前路融合术是20世纪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和不稳定可以造成原有的症状复发或加重,已经成为影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融合后手术节段获得的是一种非生理状态的稳定,失去了相应的运动节段,造成颈椎总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出现退变加快,一些患者甚至需要再次接受相邻节段的融合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设计理念是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