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外科治疗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术中鉴别保护正常岩上静脉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治疗的10例岩上窦区硬膜动静脉瘘的病例资料,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辨别正常的岩上静脉.术后行影像学复查,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0例患者中,6例术中发现伴发正常岩上静脉,均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加以辨别保护.10例病例均经术后随访血管造影证实瘘口离断,术后无新发并发症.术后随访mRS评分:7例0~1分,2例2分,1例3分.结论 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伴有正常引流功能的岩上静脉,术中需保留;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有助于分辨并保护岩上静脉,防止该静脉损伤而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的手术策略,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5年内手术治疗74例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临床、影像学和手术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74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67例,Simpson Ⅲ级切除7例,没有SimpsonⅠ级切除.术中所有病例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保护完好,皮层供血血管未损伤.肿瘤囊内分块切除的66例病例(Simpson Ⅱ级切除61例,Simpson Ⅲ级切除5例),术后患者对侧下肢肌力正常或短暂的力弱.肿瘤翻转并分块切除8例病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1例对侧下肢完全性瘫痪,7例病例术后患者对侧下肢肌力正常或短暂的力弱.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失访4例,未见肿瘤复发,手术后对侧下肢力弱的病例1个月后功能恢复正常,手术后对侧下肢完全性瘫痪的1例病例6个月后肌力恢复到Ⅳ级.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镜下肿瘤分块切除、保护好中央静脉、处理好矢状窦、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肿瘤切除率、保护神经功能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P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疗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均经DSA及术中所见确诊。依据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PAVF组(14例)和非PAVF组(16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症状、住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构筑[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动静脉瘘侧别(左、右、双侧)、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侧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膜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引流静脉方向(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等]、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显微手术、介入栓塞、介入栓塞+显微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脑梗死、脊髓梗死、颅神经麻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椎动脉闭塞等)、复发、随访(分别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以出院后1年的mRS评分为最终结果)的差异。mRS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较为准确地监测加强对流输注(CED)化疗药液在脑内分布的方法。方法将含有钆喷酸葡胺-伊文思蓝的药液以CED方式微量泵入15只家猫脑内靶点处,测量其药液分布体积(Vd)、输注体积(Vi)、分布体积与输注体积比(Vd/Vi)等观测指标,通过脑组织切片验证MRI监测方法的可靠性。同时研究不同输注速率(0.3ml/h、0.2ml/h、0.1ml/h),最佳速率下的不同输注时间(1,2,3,4,5,6h)及靶点组织特性(壳核、放射冠、脑干)对猫脑内药液分布的影响。结果MRI和脑组织切片两种方法所测算的Vd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不同速率组间的Vd,Vd/Vi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0.1ml/h为最佳输注速率;此速率下,药液Vd与输注时间呈正相关(Y=2.36X+0.066,R2=0.997),靶点Vd和Vd/Vi:脑干〉放射冠〉壳核。结论MRI可较好显示在不同变量影响下药液分布范围,CED模式的药液分布方式与肿瘤细胞的生长特点相符合,有助于脑胶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岛叶及岛盖胶质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5年内手术治疗的312例胶质瘤中误诊的19例岛叶及岛盖胶质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CT显示岛叶及额、颞、顶的岛盖皮层低密度病变。MRI提示额、颞、顶岛盖区及岛叶T1低信号区域,T2高信号区域,Flair像上环侧裂血管大脑皮层的高信号区,没有明显的边界和典型的肿瘤团块,中线无明显移位。手术中显微镜下所见:肿瘤组织生长于额叶、颞叶、顶叶岛盖面及岛叶表面的软膜下或/和突破软膜到蛛网膜下腔,侵蚀皮层,肿瘤呈灰白色或灰紫色,质地较软,易于吸除,与正常组织边界模糊,肿瘤供血不丰富,肿瘤切除后可见动脉血管深穿枝向正常脑组织供血。手术后病理报告星形细胞瘤Ⅰ-Ⅱ级或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瘤Ⅰ-Ⅱ级。手术后CT或MRI显示肿瘤全切除13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癫痫症状及头痛症状消失15例,改善3例,手术后1例患者增加对侧下肢力弱的症状。所有患者都进行了随访,仅1例失访,随访期限6个月-3年4个月,患者没有新增加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2例提示肿瘤复发。所有患者能够正常生活,11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结论岛叶及岛盖胶质瘤有其独特的病史及影像特征,掌握其演变规律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早期手术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