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44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1篇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14%,大于内侧壁的35%±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31%,亦大于内侧的2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2.
三腔起搏复律除颤器植入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82岁。因间断胸闷、呼吸困难2年,加重1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陈旧前壁心肌梗死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40/90mmHg(1mmHg=0.1333kPa),双肺底部对称性细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HR4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二尖瓣区轻度收缩期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宽度120~140ms,V1~V4病理Q波,广泛导联ST—T改变。  相似文献   
93.
目的考察探讨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Tei指数评价高原性肺水肿治疗前后右心室功能的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收纳确诊的高原性肺水肿住院病例105例,按NYHA分级分为4组,II级27例,III级26例,IV级27例,V级25例,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RVEF和PFR随着病患严重程度的增高而减少(P<0.05),Tei指数随着病患严重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0.05)。经过1个疗程后,各个组别的症状均有显著改善,II~V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25/27)、92.3%(24/26)、96.3%(26/27)和96.0%(24/25)。RVEF和Tei指数与病程呈现显著的负性相关(P<0.05)。与对照组比,高原性肺水肿4个级别的病患RVEF、PFR和Tei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II和III级的PFR改善不明显(P>0.05),IV级的RVEF改善不显著(P>0.05),II~V级组的Tei改善明显(P<0.05)。结论应用TDI-Tei指数可以准确、敏感地反映高原性心脏病患者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94.
【目的】从临床、造影和血清炎性介质方面综合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变化、冠脉造影结果,207例住院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30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UA)9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SA)36例和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5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结果】AMI组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肌钙蛋白(troponin 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无明显升高。AMI组HsCRP和PAPP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MYO和HsCRP、PAPPA无明显相关,HsCRP和PAPPA呈正相关(r=0.57,P=0.03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组炎性介质水平升高,早期检验对预测斑块稳定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5.
64排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价值。方法:对7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9~12个月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共106个支架),观察支架及其支架血管的通畅性。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计算支架内管腔直径与支架近端的管腔直径比值。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支架通畅85个(80.2%),支架内狭窄3个,闭塞1个,支架前后血管狭窄18个。平均支架内腔直径比率为(78.3±12.6)%。结论:64排螺旋CT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观察和了解冠心病进展情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64层螺旋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半年后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协同作用.方法 经64层螺旋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6例,分为单纯治疗组(5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和联合治疗组(6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脑钠肽的水平,半年后复查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联合治疗组较单纯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且联合治疗组较单纯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同时复查64层螺旋CT,脂质斑块明显减小,纤维斑块和混合斑块略有缩小,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较联合治疗组缩小幅度更明显(P<0.05),钙化斑块两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应用他汀类降脂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加强了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和进口新型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106例,随机选择EXCEL和TAXUS支架治疗,其中EXCEL组55例,TAXUS组51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参数及术后3 a随访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 a随访,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单个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XCEL组、TAXUS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7%、1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支架在临床长期随访均显示了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有效性,均可以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线选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VTI)、应变(S)及应变率(SR)成像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评估.方法:以冠脉造影为诊断标准,冠心病患者79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入选者均测量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Ss)及其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舒张早期峰值应变(S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Sa)及相应的应变率(SRe、SRa).结果:冠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基底段、中间段的Vs、SRs、Ss、Ve及SRe,心尖段的SRs、Ve及SRe,基底段的Va及Sa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VTI与S、SR能定量评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75%的患者心肌缺血状况,对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使广大冠心病患者得到了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股动脉由于血管粗大,操作方便,仍是目前介入手术的主要路径。但对于血管穿刺部位的处理,也成为困扰介入医生与患者的一大难题[1,2]。本研究旨在探讨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操作  相似文献   
100.
1病例报告患者男,51岁。主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30年,发现残余室缺1年余,于2006年3月29日入院。出生后发现室间隔缺损,于1975年在外院行室间隔修补术,术后无不适症状。2004年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