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病人,按照日本《大肠癌诊疗规范》(第7版)进行淋巴结分站取材和病理学检查,分析阳性淋巴结分布规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右半结肠癌肠旁、中间、中央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33.0%、18.3%、16.5%(P=0.005),肠旁淋巴结转移主要位于距离肿瘤<10 cm以内组织,但是>10 cm组织(1.7%)仍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T3~T4期病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T1~T2期(46.2% vs. 9.1%,P<0.05)。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4.7%,明显高于高分化癌(0)、中分化癌(36.0%),P<0.05,且分化程度越差更易出现肠旁及中央淋巴结转移。幽门下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6%(3/115),且均为结肠肝曲癌。14.8%(17/115)的病人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结论 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于肠旁、中间、根部系膜组织,术中应常规清扫,结肠肝曲癌还应清扫幽门下淋巴结,CME有助于彻底清扫该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度(LNR)与结直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的关系。 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4例结直肠癌进行分析。将124例Ⅲ期结直肠癌依据LNR分为3组: LNR<0.167、LNR≥0.167~<0.562、LNR≥0.562,比较组间预后差异。分析诸临床病理因素与结直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LNR和转移淋巴结数目均与结直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相关,而LNR是总存活率的独立相关因素。对淋巴结病理检查数目未超过12枚的病例,LNR与5年无病存活率相关。 结论 LNR与Ⅲ期结直肠癌的预后相关;对伴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特别是淋巴结病理检查数目相对较少的病例,应考虑将LNR作为临床病理分期的补充。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直肠癌骶前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的47例病人的资料。对病人临床病理学信息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47例病人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男女比1.8:1.0,随访时间18(2~72)个月。中位复发年龄59(34~83)岁, 中位复发间隔时间2年,21例(44.7%)病人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位生存时间为25(1~6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病理学分期、骶前复发治疗方式和R0切除与否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示,R0切除、原发肿瘤病理学分期Ⅰ/Ⅱ期、原发肿瘤术后无辅助治疗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直肠癌骶前复发病人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接受R0切除的病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胃癌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和ERK-2蛋白的表达与活性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42例胃癌及邻近正常胃粘膜中ERK-1和ERK-2蛋白及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其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 胃癌中ERK-1和ERK-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 ;ERK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化无关(P>0.05);Ⅲ、Ⅳ期胃癌中ERK-1和ERK-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胃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中ERK-1和ERK-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0.05);侵犯浆膜胃癌中ERK-1和ERK-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无浆膜侵犯的胃癌(P<0.05);ERK-1与ERK-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呈正相关(r=0.550,P<0.01)。ERK-1和ERK-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P-ERK表达水平一致。ERK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粘膜。结论 ERK-1和ERK-2蛋白的过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胃癌TNM分期、浆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癌结节对根治手术后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5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癌结节与肿瘤位置、分期、分化程度、错配修复状态、脉管癌栓、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癌结节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155...  相似文献   
56.
目的检测和比较人结直肠癌组织和邻近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率和亚型分布状况,研究HPV与人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72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的HPV L1基因,结果阳性的标本采用多重引物PCR和DNA原位杂交法进行HPV的亚型(包括HPV6、11、16、18)鉴定。结果72例肿瘤组织中有24例HPV L1基因阳性(33.3%);正常结直肠黏膜中均未检测到HPV L1基因。HPV感染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部位、浸润深度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相关。24例HPV阳性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4例为HPV16型(58.33%);2例为HPV18型(8.33%);8例分型不明确;无HPV6和HPV11感染。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可能与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中以肿瘤高危型HPV(特别是HPV16型)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术的62例I-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CME者31例(CME组),行传统结肠癌根治术者31例(非CME组)。结果CME组和非CME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22.5±1.8)枚和(17.6±1.3)枚(P〈0.05);9.7%(3/31)的CME患者高位血管根部淋巴结阳性。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3.5±17.6)ml和(143.5±1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d内腹腔引流量CME组明显多于非CME组(P〈0.05)外,两组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社会经济效应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E组术后发生肠梗阻3例,淋巴漏2例,切口裂开1例:非CME组术后发生肠梗阻4例,切口裂开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4%比16.1%,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CME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包括系膜根部淋巴结.且不会影响术后恢复及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NDRG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NDRG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胃癌组织中NDRG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8%,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00%,并且胃癌组织中NDRG1蛋白多为低表达,而癌旁组织多为高表达.NDRG1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TNM分期以及有无淋巴转移具有相关性,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大体类型、远处转移无关.NDRG1蛋白低表达胃癌患者预后较差,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2%、53.9%、21.1%和60.5%、31.6%、19.7%.结论 NDRG1在胃癌组织中多呈低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胃癌发病及肿瘤转移的一个候选抑癌基因,对胃癌发病及转移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研究Dapper1(Dp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survivin介导的细胞凋亡的调控.方法 用RT-PCR方法检测30例患者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Dpr1 mRNA的表达情况;用RT-PCR检测SGC7901细胞转染pcDNA3.1-Dpr1质粒前后Dpr1和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Dvl-2、β-catenin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SGC7901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本组30例胃癌组织中17例Dapperl mRNA表达下调,发生率为57%,且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相关(P<0.05);转染pcDNA3.1-Dpr1后SGC7901细胞中Dpr1 mRNA表达水平上调,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下调;Dvl-2、β-catenin以及Survivin蛋白表达量降低;转染pcDNA3.1-Dpr1质粒后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升高. 结论 Dpr1能够通过经典WNT通路抑制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的表达,在胃癌细胞的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及内镜技术的完善和治疗药物的创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UGIB)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均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