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7篇 |
综合类 | 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9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背景:人工关节大多根据西方人种设计,与国人股骨近段髓腔存在一定差异.目的:通过CT测量股骨近段横断面的髓腔内径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数据.方法:通过CT对61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成年人的健侧股骨近段进行扫描,连续扫描3层,层厚均2 mm,测量股骨颈平面、股骨小转子平面、股骨峡部平面的髓腔内径等参数.结果与结论:股骨峡部平面的各径线之间、股骨颈平面的宽径与内侧径之间、股骨小转子平面的长径与内侧径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 < 0.05).股骨颈平面的长径、宽径、内侧径及股骨峡部平面的皮质厚度在男女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所测3个平面的径线可为该类型股骨假体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4.
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翻修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2000-02/2007-05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翻修患者21例(21髋),均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11例髋臼磨损、4例假体松动、2例松动合并髋臼磨损行全髋关节翻修,髋臼缺损部位行松质骨颗粒充填植骨,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植入长柄假体加周围植骨,2例感染患者行旷置后二期全髋关节翻修.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7例,2例保留假体柄,2例假体周围骨折仅行股骨侧翻修.平均随访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9分,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比非骨水泥假体效果差.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是髋臼磨损,翻修手术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假体. 相似文献
75.
背景: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常用的模板测量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高。有研究表明股骨峡部髓腔在髋关节置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股骨假体的安置和置入后的稳定。目的:观察CT峡部测量股骨峡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例尸体股骨的CT影像及额状解剖面,分析股骨假体与股骨峡部紧密压配及与皮质骨的接触情况。CT测量50例(55侧)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股骨峡部最长髓腔内径、最小髓腔内径及皮质厚度;利用最小髓腔内径预测假体型号。采用模板测量法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3例尸体股骨假体可在股骨峡部紧密压配接触到骨皮质。55例的峡部最长髓腔内径大小为8.2~22.4 mm,平均(14.2±3.1) mm;峡部最小髓腔内径为6.1~17.9 mm,平均(10.2±2.9) mm;皮质厚度2.7~12.7 mm,平均(7.5±1.8) mm。利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假体存在较高优秀率(50.9%)。与对照组预测假体型号之间的优秀率存在明显差异(P < 0.05);而优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当年龄≤65岁时,CT峡部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3.9%;当峡部最长髓腔内径与最小髓腔内径的比值≥1.4时,CT峡部测量法的优秀率为70%。提示股骨假体在股骨峡部的紧密压配对股骨假体的稳定起重要作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型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观察老年人股骨近段皮质骨变化.方法 将61例病人分为<60岁组23例;≥60岁组38例;利用CT对股骨近段进行扫描.选取T20、T0、N的横断面CT影像,测量参数.结果 <60岁组与≥60岁组在T20髓腔中线宽径、T20髓腔中线宽径线上皮质厚度、N髓腔长径和N髓腔长径线上皮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0岁的老年人股骨近端髓腔扩大,皮质厚度变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