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等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1],但尚无证据能够表明此次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属于一个新的流感病毒变种[2].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20 498例,死亡648例[3].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总人口475.51万.为了解2009年开封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笔者于2009年7月开展了开封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2.
河南省痢疾感染特点及病原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志贺痢疾杆菌流行菌型变异及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对河南省监测点 2 0 0 1、2 0 0 2年分离的 2 14株痢疾杆菌应用血清学、生化学、药物敏感等试验进行系统的鉴定 ;〔结果〕 2 14株痢疾杆菌优势流行菌型由原来的福氏志贺 2a正逐渐向福氏 4、4c、1a、5b转变 ;2 14株菌均对头孢唑啉、诺氟沙星、多粘菌素B 10 0 %敏感 ,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呋喃妥因、环丙沙星敏感率在 97%以上 ;对四环素、萘啶酸耐药高达 92 %以上。〔结论〕农村近两年痢疾感染的优势菌型仍为福氏志贺菌 ,福氏 1a、4c、4及 5b菌型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 - 3] ;药物敏感测试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73.
中国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O157的分子分型及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的分子流行特征和遗传变异关系并完善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制度。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1988-2005年部分地区分离到的249株EHECO157:H7(其中产志贺毒素的245株,不产志贺毒素的4株)和51株O157非H7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stx2基因在我国的EHECO157:H7菌株中有着很高的分布率,部分菌株携带stx2基因变种。300株O157共分为161种带型,其中51株O157非H7菌株共有42种带型,4株O157:H7非产毒株分别为4种带型,245株EHECO157:H7共有115种带型。结论EHECO157间的基因变异较大;产stx2原毒素的菌株和5衄2毒素发生变异的菌株带型相差较大。部分菌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说明虽然这两大类菌株有其特有的流行克隆系,但是它们的克隆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4.
本文报导了河南省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的15株耶氏菌,经生化鉴定完全符合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特征.分两个生物型,4个血清型。其中0:3型4株和0:9型4株,属生物3型;0:7、8、13型4株和0:6,30型3株属生物1型。经试验证明:0:3与0:9的绝大部分菌株具有毒力,其他血清型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还进行了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对中国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方法 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实验方法对中国6省165株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按照PulseNet命名原则对带型进行命名。结果 将114株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成25个带型;K6GNllC30012(50株)、K6GNllC30015(19株)及K6GNllC30016(10株)是其主要带型,三个主要带型之间聚类相似性很高。将51株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为14个带型;其中K6GNllC90004(22株)与K6GNllC90010(13株)是其主要带型,K6GNllC90004与K6GNllC90010带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O:3与O:9血清型的主要带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O:3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可能起源于一个克隆系,且在不同地区和年代变异很小;O:9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可能起源于两个不同的克隆系,且各自有一定的变异。O:3与O:9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6.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13-2017年婴幼儿志贺菌的病原学特征。  方法  以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5 149份粪便分离的606株志贺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毒力基因方法,对其进行病原学检测。  结果  儿童志贺菌总检出率为11.77%(606/5 149),1~岁年龄组幼儿检出率最高,为24.08%;606株志贺菌共分为2群、11种血清型,其中福氏志贺菌占73.43%,宋内志贺菌占26.57℅。176株志贺菌对氨苄西林、萘啶酸的耐药严重(耐药率>90%),对氯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65%,对亚胺培南和头孢类抗生素敏感度较高,且福氏与宋内志贺菌耐药有差异。婴幼儿毒力基因组合模式以shET-1+、shET-2+、ipaH+、ial+为主,并检出5株无毒力株。  结论  河南省婴幼儿细菌性痢疾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对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严重的耐药问题,不同血清型菌株携带优势基因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77.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后向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间采用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后向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50例踝关节骨折病例,男21例(42.0%),女29例(58.0%);年龄18~82岁,平均48岁,均为单侧骨折,所有病例均行后踝空心螺钉固定和外踝钢板固定,其中38例行内踝空心螺钉内固定,5例行内侧三角韧带修复,有7例进行下胫腓螺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摄X线片及CT评估后踝复位结果及螺钉位置准确度,末次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35-200min,平均172.5min;术后影像学证实50例中46例关节面获得完全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整,4例存在2mm以内的台阶,有5例后踝螺钉进入下胫腓间隙中;50例患者获得7-24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骨折复位丢失、再移位及螺钉松动;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优25例、良23例、可2例,优良率为96%。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后向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在采用该切口入路中后踝螺钉的植钉准确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8.
目的在体外条件下观察钛-6铝-4钒(Ti-6AL-4V)颗粒对破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耳兔破骨细胞培养在玻璃盖玻片和牛皮质骨片上,实验组用0.1mg/ml颗粒刺激,经不同时段培养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颗粒对破骨细胞形态的影响。对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评估吸收面积的大小。结果破骨细胞可以吞噬颗粒,形态变得不规则,特征性TRAP染色加深,较早出现凋亡征象。经颗粒刺激后在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面积较大、数量较多。结论破骨细胞有吞噬功能,吞噬Ti-6AL-4V颗粒后发生形态和功能的变化,骨吸收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79.
重组人BMP-2骨诱导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诱导成骨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探讨NGF在BMP骨诱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右侧股后部肌袋异位成骨模型,实验组植入含0.125mg 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对照组仅植入相同体积胶原海绵,分别于术后3、7、14、21d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均证实,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术后第7d,在软骨大量形成期,NGF阳性染色达到高峰.在成纤维细胞、软骨前体细胞、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术后14、2ld,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有所回落。对照组未见成骨现象。结论首次证实在外源性BMP诱导成骨过程中有明显的NGF表达,提示NGF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并协同BMP的诱导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80.
河南首起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查清本次暴发的流行原因和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并依据血清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确认。结果2005年河南省南部淮滨县新里镇大董庄发生一起恙虫病暴发流行,自9月26日~11月10日共发病32人,以成人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烧、头疼、淋巴结肿大、皮疹。恢复期病人血清外斐氏OXk1∶160实验阳性率100%,最高效价达1∶2560,典型病人的两次血清呈4倍升高;恙虫病荧光抗体阳性率100%,最高效价达1∶2560。血清分型主要是G illiam、Karp、Kato3个血清型;套式PCR检测病人血3份阳性。结论本次为河南首起恙虫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