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3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扩大隆鼻手术的适用范围。方法:针对一组21例单纯鼻根部低平、鼻根最低点位置偏下的就医者,置入微小假体进行隆鼻。结果:19例求医者经过一期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例就医者出现假体下移,经再次剥离腔隙,术后胶布固定3天后恢复良好,形成了良好的鼻根黄金窝和鼻整体美观效果。结论:微小假体鼻根局部隆鼻术对单纯鼻根部低平者,通过置入微小假体,提高骨性部分,尤其是鼻根部的高度,可以获得更好的鼻外形效果。  相似文献   
32.
单侧唇裂继发畸形整复术的术式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术式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的效果.方法 手术切几线与口鼻轮廓线相一致,片使鼻翼外侧脚整体旋转复位,重建鼻槛及鼻底,通过鼻腔的V-Y黏软骨瓣使鼻翼软骨上推,矫正鼻畸形.结果 自2000年以来,应用此方法对69例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患者进行了修复,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术后瘢痕线不明显.结论 轮廓线切口以及鼻翼软骨上推复位的方法符合唇、鼻的解剖特征,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3.
马显杰  夏炜  张辉  鲁开化  郭树忠  韩岩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787-788,i0004
目的:探讨烧、创伤后,足背瘢痕挛缩所致仰趾畸形的治疗。方法:术中将足背瘢痕切除,彻底松解挛缩,将弓弦状伸肌腱切除部分或切断,切除部分挛缩的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使关节复位,克氏针外固定,在拇指内侧或小趾侧,以跖趾关节处为蒂设计逆行皮瓣,转移覆盖外露的跖趾关节,供区及瘢痕切除后创面行全厚或断层皮片修复。结果:本组7例,均采用逆行皮瓣修复,畸形完全纠正,无继发畸形。结论:应用拇指及小趾侧方逆行皮瓣转移,治疗仰趾畸形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对兔耳瘢痕增生的影响。方法:选10只新西兰白兔雌雄各半,按本研究组建立的改良方法制作兔耳瘢痕模型,左耳为空白对照组涂凡士林软膏,右耳为实验组涂他克莫司软膏。伤后14天、21天、28天、35天及49天采集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Masson三色法染色,统计成纤维细胞密度,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外基质成分Ⅰ型胶原(collagen Ⅰ;ColI)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CD4+辅助性T细胞-2(Th2)产生的重要纤维化基因IL-4及参与T细胞早期活化的重要基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结果:HE及Masson三色法染色可见实验组较对照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PCR结果可见ColI、Fn、IL-4、M-CSF和TNF-α在实验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均减少。结论:应用他克莫司可通过下调IL-4、M-CSF和TNF-α的表达来抑制兔耳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于爆炸伤导致的全层腹壁缺损后的疗效。方法:20只健康家猪制作腹部爆炸伤开放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创面均在伤后6~8h内清创,实验组将带孔硅胶膜覆盖于脏器表面后应用VSD敷料进行治疗,压力设定于-125mmHg,对照组将硅胶膜覆置于脏器表面,盐水纱布覆盖包扎,常规换药,比较两组修复前时间,换药次数,创面及腹腔感染率。结果:实验组修复前时间为(7.20±2.39)天,换药次数为(2.20±0.79)次,创面及腹腔感染率为10%;对照组修复前时间为(10.30±2.11)天,换药次数为(11.90±2.23)次,创面及腹腔感染率为70%。两组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治疗对于爆炸伤导致的全层腹壁缺损能缩短治疗时间,有效控制创面及腹腔感染,减少换药次数。  相似文献   
36.
目的:在体外从脂肪块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stromal cells,ASCs),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干细胞鉴定、增殖和分化能力检测。方法:将腹部取皮术的皮下脂肪利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的细胞进行细胞爬片HE染色、流式鉴定、MTT、细胞周期检测等,利用成脂和成骨培养液诱导,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鉴定诱导结果。结果:原代培养第1次换液时细胞多呈多角形和短梭形,第3代ASCs细胞爬片HE染色显示形态多为长梭形,呈漩涡状生长;流式鉴定显示:CD29+,CD31-,CD34-,CD44+,CD45-,CD49+,CD106-,CD133-;MTT显示ASCs生长增殖活性强;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1=86.8%,G2=8.77%;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人ASCs具有贴壁生长、多向分化以及干细胞表型等特征,且生长增殖活性强,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于爆炸伤导致的全层腹壁缺损后的疗效。方法:20只健康家猪制作腹部爆炸伤开放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创面均在伤后6~8h内清创,实验组将带孔硅胶膜覆盖于脏器表面后应用VSD敷料进行治疗,压力设定于-125mmHg,对照组将硅胶膜覆置于脏器表面,盐水纱布覆盖包扎,常规换药,比较两组修复前时间,换药次数,创面及腹腔感染率。结果:实验组修复前时间为(7.20±2.39)天,换药次数为(2.20±0.79)次,创面及腹腔感染率为10%;对照组修复前时间为(10.30±2.11)天,换药次数为(11.90±2.23)次,创面及腹腔感染率为70%。两组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治疗对于爆炸伤导致的全层腹壁缺损能缩短治疗时间,有效控制创面及腹腔感染,减少换药次数。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前牙即刻种植扩增角化龈的临床效果。方法唇侧骨板垂直缺损不超过牙根长度1/3的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病例20例,拔除患牙即刻种植,利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双层封闭植牙创口,并与周围黏膜加压严密缝合,2~3周拆线,8~12周行冠修复。冠修复后3、6个月,从龈缘高点到膜龈联合线测量种植牙角化龈的宽度,和邻牙及术前角化龈的宽度进行比较,并对种植牙的龈乳头进行美学评价。结果 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与种植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相邻牙也无明显差异,膜龈联合线自然;17例种植牙的龈乳头达到Jemt氏分类的2级、3级。种植前,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为(4.460±0.220)mm,冠修复后3个月为(4.451±0.245)mm,正常邻牙是(4.410±0.189)mm。冠修复后3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平均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283,P=0.215)、与术前比较(t=0.584,P=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修复后6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为(4.448±0.223)mm,正常邻牙为(4.404±0.197)mm,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620,P=0.122)、与术前比较(t=1.144,P=0.2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用于前牙即刻种植的创口封闭,能作为屏障膜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并能很好地保持种植位点的角化龈宽度,龈乳头的美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从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8/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日本大耳白兔10只,随机将每只兔子的一只耳归入实验组,另一只归入对照组,每组10只兔耳。两组均进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d,实验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生理盐水,两组注射剂量及频率为0.2mL/次,1次/隔日,连续6次。30d后观察两组瘢痕组织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以及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差异。结果:20只兔耳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外观形态变化:实验组瘢痕明显萎缩,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呈增生期表现,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淡红色,质地坚硬。②微血管计数结果:实验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散在分布;对照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丰富,相互交织成网状;40倍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63±3.34),(51.23±5.54)个,P<0.01]。③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1.16±3.12),(64.27±4.28)个,P<0.01]。④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实验组瘢痕组织真皮层变薄,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较细致,排列有序,呈成熟期表现;对照组瘢痕组织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其间可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呈增生期表现。结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瘢痕增生及瘢痕组织的血管生成、微循环血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血管的发生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血管靶向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