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表皮生长因子诱导人膀胱癌细胞环氧化酶-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人膀胱癌细胞中环氧化酶 2 (COX 2 )表达上调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 0 .1、1.0、10 .0、10 0 .0 μg/L 4种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作用于T2 4和5 63 7膀胱癌细胞 16h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测定COX 2的表达 ;再将选择性COX 2抑制剂SC 5 812 5 (10 0 μmol/L)及核转录因子 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PDTC ,10 μmol/L)分别与rhEGF(10 μg/L)一起作用于膀胱癌细胞 ,RT 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COX 2的表达 ,同时酶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前列腺素E2的含量。结果 两种膀胱癌细胞在 1~ 10 0 μg/L的rhEGF刺激以后 ,COX 2mRNA的表达出现上调。SC 5 812 5对rhEGF诱导的COX 2表达上调无影响 (P >0 .0 5 ) ,但可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 (P <0 .0 5 ) ,而PDTC抑制COX 2表达上调的同时也抑制了前列腺素E2的产生 (P <0 .0 5 )。结论 表皮生长因子可诱导人膀胱癌细胞COX 2基因表达上调 ,进而促进前列腺素E2的生成。  相似文献   
42.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特点 ,总结医源性输尿管损伤预防、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 分析 1997~ 2 0 0 3年间收治的 17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部位、治疗时间、方法以及治疗结果等。 结果  17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中 ,妇产科、普通外科、腔内泌尿外科导致输尿管损伤分别为 12例 (71% )、4例 (2 4 % )和 1例 (6 % )。 6 5 % (11/17)出现在输尿管下段 ,18% (3/17)出现在输尿管中段 ,18% (3/17)出现在输尿管上段。损伤方式为结扎、结扎牵拉成角、离断、穿孔 ,分别为 5例 (2 9% )、7例 (4 1% )、4例 (2 4 % )和 1例 (6 % ) ;4例于术中发现 ,9例于术后 2~ 11d发现 ,4例于伤后 3个月~半年诊治。输尿管端端吻合 7例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3例 ,输尿管探查取石术 1例 ,单纯输尿管松解术 3例 ,松解后置入双J管 3例。该组手术均获成功 ,随访 6个月~ 3年 ,无一例尿路感染、肾积水加重和肾功能下降。 结论 输尿管损伤的部位和类型决定了治疗的方式 ;全面认识输尿管解剖 ,是防止输尿管损伤的关键 ;当输尿管损伤时 ,掌握诊断步骤、熟悉治疗原则是提高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3.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雄激素受体(AR)为单一基因编码的单一蛋白,而近年来研究已经证实多种动物体内,甚至人体内都存在不同的AR亚型,亚型之间的功能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1-3].本文就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 VE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 VEGF mRNA表达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P<0.001)。尿脱落细胞与相应膀胱癌组织的 VEGF mRNA表达水平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r=0.982,P<0.001)。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各参数密切相关,肿瘤直径>2 cm组与≤2 cm组相比(分别为P=0.001,P=0.002)、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分别为P=0.022,P=0.029)、多灶性肿瘤组与单灶性肿瘤组相比(分别为P=0.005,P=0.006)、低分化膀胱癌组(G3)与中高分化组(G1~G2)相比(分别为P=0.003,P=0.003)以及浸润性膀胱癌组(T2~T4)与浅表性膀胱癌组(Tis~T1)相比(分别为P=0.001,P=0.003)差异皆有显著性。结论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 VEGF mRNA的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检测尿脱落细胞VEGF mRNA的表达能很好的反应癌组织 VEGF的表达情况,可作为膀胱肿瘤辅助诊断、预后监测的一种非侵袭性方法。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评估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处理单通道经皮肾镜术后残留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复杂结石患者27例,经过单通道PCNL术后残留肾结石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27例结石患者中9例为完全性鹿角状结石,7例为部分鹿角状结石,11例为多发结石。行单通道PCNL后,残留结石的平均大小为(18.0±10.7)mm。结果: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处理经皮肾镜术后残留结石术中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69.1±23.6)min,平均住院时间(5.3±2.4)d。血红蛋白平均降低(7.3±6.5)g/l。术后结石清除率达到88.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8%(Clavien级Ⅰ11.1%,ClavienⅡ级3.7%)。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处理经皮肾镜术后残留结石,能减少经皮肾镜通道数量,减少出血的发生,提高结石清除率。  相似文献   
47.
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肾盂压力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输尿管镜术中监测肾盂压力的合理方法 ,获得输尿管镜术中肾盂压力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2例患者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行肾盂压力监测.11例患者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输尿管残留结石;另外1例患者为右输尿管下段结石致右肾感染,一期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术,二期处理右输尿管结石.术中通过肾造瘘管监测肾盂压力的变化.分析不同灌注压力以及输尿管不同部位对肾盂压力的影响.结果 (1)患者术前肾盂压力初始值(IPP0)为(16.9±3.2)cm H2O,术中肾盂压力最高值(IPPmax)为(172.6±32.2)cm H2O明显高于IPP0(P<0.01).(2)相同灌注压力下(100 mm Hg),输尿管下段、中段及上段结石术中IPPmax分别为74.6、93.5 cm H2O及(110.3±2.4)cm H2O.(3)输尿管相同部位结石(上段结石),50、100、200 mm Hg灌注压力时,术中IPPmax分别为(51.0±4.5)、(110.3±2.4)、(193.2±5.9)cm H2O(均P<0.01).结论 输尿管镜碎石术中存在肾盂高压现象,术中肾盂压力变化与灌注泵压力大小、结石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48.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上尿路结石患者368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116例,结石大小(2.1±0.8)cm;肾结石252例,结石大小(4.6±1.4)cm,其中非鹿角形结石190例,结石大小(3.2±1.1)cm,鹿角形结石62例,结石大小(7.6±1.6)cm.均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或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对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8例患者中单通道取石356例(96.7%),双通道12例(3.3%).一期取石344例(93.5%),二期取石24例(6.5%).总结石取净率为88.6%(326/368).平均手术时间73 min.一期取净结石者住院时间4~8 d,平均6 d.术后发热14例(3.8%);输血5例(1.4%);2例肾结石术后出血严重者经输血及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治愈.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可重复取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49.
目的:总结肾癌合并有肾囊肿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合并有肾囊肿肾癌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为研究肾癌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我院1996年5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64例肾癌合并有肾囊肿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比较B超、CT、MRI在诊断该疾病中的特点和作用,并与同期收治的106例没有合并肾囊肿肾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超、CT和MRI在诊断肾癌合并有肾囊肿病例时,检查出肾囊肿的准确性分别为37%、24%和35%,而全部64例病理检查中又查出15例(23%)囊性占位性病变;该64例患者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肾癌,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61例,颗粒细胞癌2例,混合型(透明细胞癌 颗粒细胞癌)1例;与同期未合并肾囊肿的肾癌病例相比,合并有肾囊肿肾癌病例更好发于男性(P<0.007),且发病年龄较轻(P<0.05),无症状肾癌比例较少(P<0.001),小肾癌(肿瘤直径≤4cm)占比例也相对较少(P<0.024),肿瘤的病理类型和肿瘤的临床分期也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是P<0.037和P<0.043)。结论:合并肾囊肿的肾癌具有易发于男性年轻患者、以有症状的非小肾癌居多的特点。B超、CT、MRI在诊断出肾癌的同时,诊断发现肾囊肿的准确性不高,肾癌可能掩盖了对肾囊肿的诊断,联合病理检查可能增加对肾囊肿的诊断;合并有肾囊肿的肾癌有其  相似文献   
50.
浅表性膀胱肿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其中 70 %~ 80 %是以反复复发为特点的浅表性膀胱肿瘤。防止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是降低膀胱癌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对浅表性膀胱肿瘤有关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对临床防治膀胱肿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