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行静脉;实验组B,分离并结扎肋间后静脉保留伴行动脉;对照组,肋间后动、静脉均结扎切断。在术后6h、1d、2d、3d、7d,超声多普勒测量两个"choke区"的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7d后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结果术后7d,实验组A皮瓣几乎全部存活(98.2±1.6)%,实验组B皮瓣存活面积(74.78±5.91)%,对照组存活面积(60.3±7.8)%(两两比较P0.01)。从术后6h到7d,实验组A相比于实验组B和对照组血流量和氧分压是最高的(均P0.05)。实验组A,肋间后静脉和髂腰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1"区血管吻合丰富,而且肋间后穿支和胸背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2"区比实验组B和对照组吻合都要明显;实验组B出现了动静脉的吻合,对照组皮瓣远端严重坏死,"choke vessel 2"区血管吻合不明显。结论静脉超引流比动脉增压效果更明显,更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效果,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建立大鼠背部皮窗来观察大鼠皮肤血管体之间的choke血管。 方法 首先设计一种可以骑跨在大鼠背部的观察窗,之后在SD大鼠背部一侧设计切取一个以髂腰动脉皮支为蒂的跨3个血管体区的皮瓣,后原位缝合。将观察窗对准皮瓣的choke区安装上去,每隔12 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形态,用数码相机拍照, 连续观察7 d。 结果 10只中有3只术后出现严重感染。通过皮窗观察孔能够完整流器地观察到choke区的动静脉。皮瓣掀起60 h可见连接小静脉管径发生轻微扩张,随后几天管径继续扩张,并因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的曲度增加;这些小静脉的管径扩张于术后5 d达到极致。术后choke区静脉干及动脉管径也可见相应扩张,但其变化不及静脉明显。 结论 与之前报道过的X线造影、CTA相比,大鼠背部皮窗作为观察choke血管的一种新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在同一活体上对choke血管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实时观察。其缺点为频繁麻醉可能影响大鼠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73.
小腿严重而复杂的开放性骨折并胫前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裸露,大多需要应用皮瓣移植或移位修复[1 ,2 ] 。自1 989年2月~2 0 0 3年2月应用双蒂胫后动脉皮支筋膜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2 1例,皮瓣全部成活,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1 7例,女4例,年龄9~6 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 3例,压砸伤4例,农业机械伤3例,绞扎伤1例。皮肤缺损部位:左胫前中上段9例,右胫前中上段1 2例。皮肤缺损范围:7cm×4 5cm~1 6cm×6cm。1 2 手术方法 ①皮瓣设计:皮瓣纵轴位于内踝后方至胫骨内髁的连线上。切取范围:…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 SAM)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SAMR1正常对照组, SAMP8模型对照组, SAMP8+溶剂(花生油)对照组以及SAMP8+低 、中、高浓度姜黄素处理组,灌胃持续25天。实验结束次日,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小鼠学习和记忆成绩的变化;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Ca2+]i浓度;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观测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 CaMKⅡ)和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mRNA在海马组织的表达情况。 结果 SAMP8模型对照组小鼠隐蔽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组织[Ca2+]i明显增高;海马膜中CaMKⅡ表达量降低;海马组织CaM mRN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 P<0.01)。经中、高浓度姜黄素处理的SAMP8小鼠隐蔽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经低、中和高浓度姜黄素处理的SAMP8组小鼠海马组织[Ca2+]i均明显降低;海马组织膜中CaMKⅡ表达量均明显增加;海马组织CaM 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 P<0.01)。  相似文献   
75.
大鼠主要皮动脉的形态计量学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主要皮动脉的形态计量学特征及其血流动力学特点. 方法 SD大鼠12只, 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利用Photoshop 与Scion Image等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不同类型皮动脉的供血范围、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供血趋向性等. 结果 6个主要皮动脉的平均外径为(0.53±0.12)mm,其营养体区周长为(18.74±4.84)cm,平均血管密度为(391.31±76.58)灰度/(像素·厘米厚度);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体区周长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32.441x+1.233(r=0.851,n=54,P<0.01). 结论 大鼠皮动脉外径和其营养区域的周长成正比,相同外径的皮动脉,其营养区域的周长相等,区域形状越接近于圆其面积越大.轴型血管营养皮瓣的平均血管密度高于分支型血管.  相似文献   
76.
逆行岛状V型腓骨肌皮瓣修复后足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以逆行岛状Ⅳ型腓骨肌皮瓣修复跟骨及后足大面积软组织缺失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侧下肢标本、40块跟骨上对腓骨肌皮瓣的血供、血管蒂旋转点的设定及跟骨内骨小梁的分布情况等进行了观测。结果:(1)腓动脉沿途发出7.6支肌皮支,分布到腓骨及其邻近软组织,该动脉下端与胫关、胫后动脉有丰富而粗大的吻合,完全可提供逆流供血;(2)跟骨内骨小梁的分布在不同的矢状切面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其负重时的应分分  相似文献   
77.
以串连血管为蒂的股骨外侧髁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治疗股骨干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膝上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吻合类型。结果:膝上外侧动脉于股骨外侧髁上方(2.5 ± 0.5)cm处起自于腘动脉外侧壁,分出升支、横支和降支。升支和/或横支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 3种类型的吻合,吻合率为 92%(46侧),吻合处外径为(1.3 ± 0.3)m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升支和/或横支串连为蒂可截取股骨外侧髁骨(膜)瓣用于修复股骨干骨不连及骨缺损。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为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成人下肢标本25侧,解剖观察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它血管的吻合。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是腘窝中间皮动脉,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主要是腘窝外侧皮动脉,并与腓动脉的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之间存在诸多吻合,形成血管链,并与神经、小隐静脉构成神经血管复合体。结论 以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可以设计截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79.
本文作者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肯定了大黄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临床疗效,并阐述了影响大黄止血疗效的因素有:(1)原生药的质量;(2)用量与用法;(3)剂型。提出了大黄醇提片具有体积小,用量少,疗效稳定,排便适量,使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0.
<正>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每一皮肤穿支均有一个明确的供血范围,并与周围其它穿支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即choke vessels。作为血管体间桥梁结构的choke vessels在跨区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穿支皮瓣跨区供血的基础研究~[1-3]和临床报道~[4-6]屡见不鲜,而本文就其中与choke vessels新生相关的研究综述如下。1血管发生与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