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研究手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测手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2)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手内在肌,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营养动脉在肌内的分布、分型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结果:18块手内在肌共有(58.0±5.9)支动脉供血,平均(3.0±1.0)支,平均外径及其供血区域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0.8±0.2)mm,(2.2±0.4)cm,(1.0±0.2)cm。结论:(1)手内在肌的血运丰富,其起、止点处的血管网亦丰富,具备切取肌瓣或肌骨(膜)瓣的解剖学基础。(2)其中有9块肌肉的主供血动脉之管径较粗大且恒定,易于解剖与取瓣,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62.
目的 应用Mimics及CT配套工作站,三维构建以后鞘腹膜瓣为特色的腹壁下动脉血管体,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多类型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行全身一次性明胶/乳胶-氧化铅动脉灌注:① 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Mimics工作站及CT配套的工作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与分析。② 截取腹前壁标本行层次解剖及X线摄片。 结果 腹壁下动脉走行过程中分出后鞘腹膜支、肌支、外侧支以及肌皮穿支。有3支外径≥0.5 mm的后鞘腹膜支,分别与肌支、肌皮穿支共干。 结论 以腹壁下动脉为蒂可制备后鞘腹膜瓣、肌瓣、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人体多处多种类型的复杂缺损,尤其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3.
椎管外臂丛的血供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臂丛的动脉来源、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取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一氧化铅微血管放射显影法观察臂丛动脉的区带状分布;(2)取10具防腐固定并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臂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 臂丛血供来源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轴发出的分支,各分支间互相吻合。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臂丛营养血管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Ⅰ区指自椎间孔处臂丛神经根延伸至上、中、下干及其前后股区域,该区以椎动脉及颈深动脉供血为主。Ⅱ区包括股与束的大部分区域.此区供血以肩胛背动脉分支及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为主。肩胛背动脉分支较粗大,供血区域较宽;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相对较细,数量较多,平均2.7支(1-5支)。Ⅲ区包括束的小部分区域及终末支,此区以腋动脉直接营养支供血为主,营养支数量平均为3.4支(1-6支)。结论 椎管外臂丛动脉可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每一动脉分支在进入臂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与神经伴行,升、降支之间的吻合方式以不改变口径的真性吻合为主。三个分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4.
应用放射造影术进行血管3D可视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更精细且简便易行的血管3D可视化研究技术。方法:利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技术更精细的标识动脉血管,CT扫描后应用3D.Doctor(演示版)软件经计算机处理以获得三维数码图像。结果:利用3D.Doctor获得了非常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诸如大脑前动脉的分支,耳前、耳后动脉,耳动脉的三级分支等小血管均清晰可辨。结论:应用氧化铅标识血管后,可非常方便地对血管进行定位,分割与配准等3D可视化研究。较之其它的三维重建方法而言,此法简便易行、快捷,可在几分钟内轻松地完成局部血管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165.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torlocation"、"perforatorpredicting"、"vesselslocation"为关键词找出穿支血管定位相关文献,并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1)利用WOS自带的文献分析功能,导出引用频率排在前10的文献,并计算其8年平均引用频次;(2)导入Endnote中的文献利用其去重功能,去掉重复文献,然后对穿支血管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找出关于穿支皮瓣文献3876篇,去掉重复的文献后,找到关于穿支定位文献248篇。引用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其8年的引用频次平均为49.1,8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6.14。引用频率排在前3的为穿支定位方法的CT造影、超声多普勒及解剖定位。结论 CT造影、超声多普勒探测是目前常见的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穿支血管定位由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向超声定位、CT定位发展,由尸体预测其规律向活体实时探测发展。  相似文献   
166.
近年来,糖尿病人群越来越多,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并发症糖尿病足患者也随之增多。很多学者从基础和临床的角度对糖尿病足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形成机制、相关影响因素及治疗方面均取得进展,但糖尿病足相关的choke vessels微环境的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糖尿病足溃疡周围的choke vessels相关的研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1国内外糖尿病足的发生情况1.1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最近几十年来,全球糖尿  相似文献   
167.
剖析我校留学生基础医学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开始,我校对留学生的招生力度不断加大,留学生教学改革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从教师的英语水平、留学生自身素质、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基础医学课程本身的特点等诸多角度分析留学生基础医学课程阶段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探索留学生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8.
目的 掌握穿支皮瓣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向. 方法 应用文献库管理软件Endnote,以美国PubMed的资料为统计源,对2011年11月之前的有关穿支皮瓣的研究文献进行年代、国别、文种、期刊、多产作者及主题词词频分布等方面的计量学分析. 结果 1980年至2011年10月间,PubMed共收集穿支皮瓣的研究文献1719篇,美国、中国、日本和英国文献数量占据了主要地位,各有353、256、149、128篇,占全部文献的51.5%,是主要的产文国家.研究穿支皮瓣的文献量自2004年后成倍数增长,占总量的81.2%. 结论 英语是主要的出版文字,Plast Reconstr Surg等10种期刊为其主要载体,占总量的78.7%.乳房重建、损伤修复、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部动脉穿支皮瓣、小腿后部穿支皮瓣等成为研究中的热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上,血管造影、放射3D可视化,免疫组织化学及血管新生成为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研究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游离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具新鲜成人尸体行动脉造影及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观测腓浅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等.临床应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2例,缺损面积为3.0 cm×4.5 cm~5.0 cm×11.0 cm.结果 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 mm,干长(5.6±1.8)cm.其穿支多出现于小腿前外侧上、中1/3区域,平均外径(0.7±0.2) m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1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伴行静脉1条.12例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手术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满意,是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170.
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另选1具未固定处理的男尸,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旋髂深动脉穿支(DCIAP)的出现率为92%,平均每侧为1.6支,直径0.7mm,其穿支出现于髂前上棘后方5~10cm,髂嵴上方12~35mm之间,供血范围为31 cm2。结论旋髂深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具备穿支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截取穿支皮瓣(肌皮瓣或骨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或转位,用于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