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胫后动脉皮支筋膜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腿严重而复杂的开放性骨折并胫前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裸露,大多需要应用皮瓣移植或移位修复^[1,2]。自1989年2月~2003年2月应用双蒂胫后动脉皮支筋膜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21例,皮瓣全部成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2.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织缺损的创面得到立体美学修复衍生了嵌合穿支皮瓣等等.这些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3.
154.
人体解剖学常用教学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形态学科,如何使医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要点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通过不同造影方式及三维重建软件平台对下肢血管进行三维可视化,探讨其方法的实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健康志愿者CT血管造影(CTA)1例,以及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灌注的新鲜成人标本1具,分别行下肢多层螺旋CT扫描,观测动脉的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将数据输入CT自带工作站及个人电脑,利用各自软件,对皮肤及其血管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获得立体形态的动脉三维可视化结构,并进行对比.结果 两者均重建了下肢血管的主要构成,特别是基于个人电脑平台的CTA重建的三维结构整体显示更清晰、实体感强,可清楚地观察皮肤、动脉、肌肉和骨骼各解剖结构的形态.结论 CTA与个人电脑相结合,对未来下肢血管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及手术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每组动物再分为不透明组(a)和透明组(b),前者经冷冻切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者不经冷冻切片,待完全透明后直接置于镜下观察. 结果 未透明组Ⅰa、Ⅱa经冷冻切片处理后, 镜下所见血管密度低,血管体出现明显的破坏;而经过透明处理的Ⅰb、Ⅱb在镜下可透过1 000μm的厚度直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血管体结构. 结论 活体荧光染色和组织透明法联合应用实现了无需切片即可观察较厚标本的目的 ,这对维持标本内血管体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行应用解剖,经外科平面完整地截取腹前外侧壁皮肤及皮下组织并配合X线拍摄,利用Photoshop及Scion image研究DIEP有关数据。5具普通防腐固定的标本用以层次解剖,全程追踪DIEP及其源动脉。 结果 外径≥0.5 mm的DIEP每侧约6支,内侧穿支约占62%,外侧穿支约占38%。DIEP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存在丰富的横行真性吻合支;脐下4 cm范围内或脐旁两侧,有较恒定的外径≥0.8 mm的穿支。 结论 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DIEP皮瓣设计时首选近脐穿支;DIEP皮瓣具备切取跨越正中线横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 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 mm,干长(5.6±1.8) 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 结论 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9.
穿支皮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虽然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已呢20余年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00年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才逐渐增多.尤其在2001年9月在比利时的根特市(Gent)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穿支皮瓣的命名等问题达成专家共识("Gent" consensus)后,学者们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却发展迅速.2005年,在银川召开首届穿支皮瓣专题论坛,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刊出穿支皮瓣研究专辑后,更过一步掀起了穿支皮瓣的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60.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