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谢斌  唐春  吴刚  陈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2):1140-1143
目的 研究c-Met、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探讨三者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间的关系,并初步明确在肝细胞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对47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c-Met、MMP-2、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评估c-Met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与MMP-2、MMP-9表达的关系.结果 c-Met、MMP-2、MMP-9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3%、72.3%、89.4%,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16%、12%,P<0 05);c-Met阳性表达率与肝细胞癌的转移、淋巴浸润、包膜形成以及肿瘤分化有关(P<0 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分期无关;MMP-2的阳性表达率仅与肝细胞癌的包膜形成有关(P=0 028);MMP-9的阳性表达率与HCC的各项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c-Met阳性表达与MMP-2的异常表达有关(P<0 001).结论 在HCC的转移中, HGF/c-Met与HCC的转移有关,并且与MMP系统之间存在联系,可能影响MMP-2、MMP-9的表达,对于HCC的转移防治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面部年轻化中,黄金微针射频联合胶原敷料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58例有面部年轻化需求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黄金微针射频联合胶原敷料)及单一组(黄金微针射频治疗),就两组治疗后的面部美观改善程度、皮肤改善情况、皱纹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展开对比和分析。结果 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皮肤指标评分优于单一组(P <0.05),但治疗后3个月,两组比较无差异(P> 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间WS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即刻,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联合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单纯治疗组低,但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 黄金微针射频联合胶原敷料的治疗后1个月效果较好,优于单一治疗,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后各项皮肤指标评分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无差异,说明黄金微针射频在临床中是具备较高应用价值的,若有提升术后即刻效果的需求,降低术后反应,可考虑联合胶原敷料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局部脑血流灌注的特点.方法 对5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脑([99m]Tc)-ECD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测,测量并定性分析局部脑血流灌注的改变以及发生的部位.结果 (1)42例孤独症患儿存在局部脑血流低灌注,发生率为75%,主要表现在双侧海马回、颞叶、额叶、岛叶、扣带回、枕叶等部位,其中发生在左侧大脑半球有15例(15/42),右侧大脑半球有11例(11/4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x2=0.891,P=0.345).(2)将孤独症患儿按年龄分组,<3岁组和≥7岁组额叶低灌注发生率较3~5岁组(5/22)、5~7岁组(3/22)显著降低(x2=7.793,P=0.045),而总的脑血流低灌注发生率四个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x2=3.772,P=0.287).结论 孤独症患儿存在海马回、颞叶、额叶等多区域的脑血流低灌注,发生部位未有大脑半球侧化现象;提示孤独症的发生与上述部位的脑功能改变有关,且患儿3~7岁阶段可能存在暂时的大脑额叶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54.
55.
56.
3~7岁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明 3~ 7岁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发展状况及其特征。方法 应用“心灵理论”测验用具对 3~ 7岁 2 0名孤独症儿童和 3 61名正常儿童进行测试 ,使用SPSS 10 .0分析测试结果。结果 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波动 ,其虚误信念和表情辨认通过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P <0 .0 5 ) ,与发展水平相当的正常儿童比较 ,其虚误信念测试分数明显低 (P <0 .0 5 ) ,简单表情辨认能力则无差别 (P >0 .0 5 ) ;结论  3~ 7岁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 ,无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发展趋势 ,简单表情辨认能力与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7.
高功能孤独症和Asperger综合征儿童的执行功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HFA)和Asperger综合征(AS)儿童在执行功能方面的认知神经心理特征。方法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分别对17例HFA儿童、23例AS儿童和20例正常健康儿童进行测试。结果HFA组儿童完成分类数(Cc)、正确应答数(Rc)、概念化水平百分比(Rf%)均明显较正常儿童组低,AS组Cc、Rc也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但AS组Cc明显高于HFA组;HFA组持续性应答数(Rp)和持续性错误数(Rpe)明显较正常儿童组高,AS组持续性应答数和持续性错误数与正常儿童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FA组与AS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8.
婴幼儿孤独症患者亲子依恋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陌生情境实验法对187例14~36个月的婴幼儿孤独症患者的依恋性质进行测试并临床判断依恋类型。同时应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问卷调查评估患儿孤独症严重性程度及其家庭因素。结果:①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四种依恋类型分布比例分别为:淡漠型66.84%、安全型7.49%、缠人型3.21%、混乱型22.50%。②安全型依恋患儿ATEC量表总分值明显低于淡漠型和混乱型依恋患儿(P=0.000,0.008);孤独症患儿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婚姻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症患儿亲子依恋类型分布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主要属淡漠型和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较少;患儿孤独症严重性程度是其安全型依恋形成与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9.
187例婴幼儿孤独症患儿对养育者的依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和特点。方法采用陌生情境实验法对187例14-36月的婴幼儿孤独症患儿的依恋性质进行测试并临床判断依恋类型。结果(1)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四种依恋类型分布比例分别为淡漠型依恋66.8%、安全型依恋7.5%、缠人型依恋3.2%、混乱型依恋22.5%。(2)不同性别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别(χ2=0.932,P>0.05),四组依恋类型患儿的平均年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F=1.26,P>0.05)。结论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主要属淡漠型和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较少。患儿性别、年龄并不影响依恋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剂(PPI)处理不同时间大鼠空肠细菌菌群结构和组成的改变,探讨抑制胃酸与肠道感染发生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对照组不给药(0 d),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奥美拉唑第5、9、14、21和28天,每天2次,每次10 mg/kg。研究结束次日处死动物,收集空肠内容物,提取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V3区,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切胶测序确定细菌种属,并分析其相对丰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比,短期PPI处理(第5和9天)菌群变化相对较小,菌群相似度分别为(74.8±3.0)%和(70.9±7.5)%,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化糖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相对丰度增加,共生菌罗伊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和柯林魏斯菌(Weissella koreensis)明显减少。随着给药时间延长,菌群变化程度加剧。第14天后,条件致病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过度增长,并取代罗伊乳杆菌成为最优势细菌。第21天致病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在大鼠空肠出现和定植;至第28天菌群组成变化最大,与0 d比相似度仅约(56.1±16.7)%。结论:短期给予PPI处理可诱导大鼠空肠菌群改变,但变化较小。长期胃酸抑制(14 d)可导致空肠菌群失衡,致病菌丰度增加,可能为肠道细菌感染形成的关键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