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224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褪黑素对急性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测褪黑素对急性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 3组 ,一组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 ,另两组Allen s法中度量 (5 0g/cm)损伤脊髓 ,分别予褪黑素 10 0mg/kg体重腹腔注射和含 5 %乙醇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4h后取伤段脊髓 ,测量组织的MDA ,游离铁和谷胱甘酞过氧化物酶活性(GSH PX)。结果 损伤后 4h ,伤段脊髓组织的游离铁有明显的升高 ,导致丙二醛 (MDA)大量生成 ,组织GSH PX活性升高 ;褪黑素能降低脊髓损伤后游离铁的释放 (P <0 0 5 ) ,减少MDA的生成(P <0 0 5 ) ,抑制组织谷胱甘酞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 (P <0 0 5 )。结论 褪黑素能减轻脊髓损伤后游离铁浓度升高触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452.
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12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采集成人湿润固定的胸腰椎标本6具,12个功能节段,采用咬除进针点周围5mm的骨皮质和保留骨皮质,由开路器准备钉道两种方法。拔出试验中,实验组去皮质范围为约5mm,对照组为保留骨皮质。采用Magerl定位法,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5&;#176;~15&;#176;。然后,进行Steffee椎弓根器械内固定,采用直径为6mm的螺钉。用实验应力分析法比较其脊柱的强度和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仪器采用WD-5万能试验机和NT-100B扭转试验机。结果:对两类标本进行应变—强度分析,位移—刚度分析脊柱在轴向中心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咬除进针点部分骨皮质,探明骨道,置钉准确,坚强有效的固定与未咬除骨皮质标本的强度和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试验中也看到,如果去皮质的范围过大,将会降低拔出力(P&;lt;0.05)。结论:进钉点咬除部分骨皮质行椎弓根内固定,对脊柱的强度和刚度无明显影响,手术方法安全,简单,实用,但应注意咬除皮质的范围不应超过螺钉的直径,否则会降低拔出力。  相似文献   
453.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共收治2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病人。结果钉穿出股骨头13例,钉切割头颈6例,骨不连11例,术后骨折再移位7例,内翻位畸形愈合6例,钉尾退出8例,钉松动4例。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原因多方面。术中正确操作很关键。  相似文献   
454.
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国产骨水泥的材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估影响不同配置比例国产骨水泥材料性能的因素,探讨将其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将国产骨水泥按粉液比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不同分成12组,测定其强度、刚度、聚合时最高温度以及聚合温度超过50.0 ℃及60.0 ℃以上时所持续的时间.结果随着粉液比例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改变,骨水泥刚度、强度、聚合时最高温度随之改变(P<0.05),而且两因素对最高温度和刚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但各组骨水泥聚合温度超过50.0 ℃及60.0 ℃以上所持续的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改变国产骨水泥的配比比例,可获得较满意的材料性能,从而有望在PVP术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55.
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ümmell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22例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的方式防止骨水泥渗漏。术后CT扫描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15个月。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出现。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1、85.5,术后分别为2.3、28.9,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分别为2.2、23.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骨水泥渗漏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56.
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解剖型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53~71岁,平均62岁.融合节段:L3,4 5例,L4,5 29例,L5S1 10例,L3,4+L4,5 1例,L4,8+L5S1 1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均植入2枚解剖型表面微孔钛涂层实心融合器,全部加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辅以后外侧植骨,椎间隙不予植骨.测量术后6、12及24个月时椎间隙高度丢失情况,融合节段稳定性以及融合器周围成骨情况并进行对比,采用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5~31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得到满意恢复,随访中未发现有明显丢失,融合节段稳定性良好.JOA评分及ODI指数均显示临床疗效良好.2例出现术中硬脊膜撕裂,未有遗留神经症状.结论 解剖型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器和既往的中空融合器相比,在提供稳定的融合环境的同时有利于新生骨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融合率,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7.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31例(微创TLIF组),年龄4l~63岁,平均53.6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16例,腰椎滑脱症8例.手术采用后路旁正中切口,在METRx X-Tube下置入双侧或单侧椎弓根钉,单枚矩形cage斜向45°椎间融合.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及术前、术后JOA评分,影像评估椎弓根钉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并与同期采用常规TLIF治疗的33例患者(常规TLIF组)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TLIF组4例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平均手术时间199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9 ml,平均输血量32 ml,术后平均引流量81 ml,术后72 h VAS值平均2.37.常规TLIF组3例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平均手术时间15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89ml,19例输血,平均输血量122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20 ml,VAS值4.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微创TLIF组4枚常规TLIF组2枚螺钉偏出.平均随访18.4个月,微创TLIF组1例发生cage移位,两组无椎弓根钉断裂、松动.JOA评分及改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TLIF组织损伤小,术后康复快,长期疗效与常规方法相当.  相似文献   
458.
目的:为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螺钉固定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方法:对50个正常成人的T1~10肋横突结合区进行CT扫描,测量肋横突结合区人路的长度、宽度、高度、内倾角度及下倾角度,并与椎弓根入路对比,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各椎体入路穿钉参数,在3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T1~10共30个胸椎体上进行模拟手术,穿钉后CT扫描.结果:肋横突结合区入路进钉长度(59.05±0.83)mm、宽度(15.03±0.73)mm、高度(10.36±1.28)mm、内倾角度(34.53±0.21)°及下倾角度(12.95±1.58)°均大于椎弓根入路进钉长度(45.51±0.56)mm、宽度(5.98±0.78)mm、高度(5.35±0.61)mm、内倾角度(12.31±2.05)°及下倾角度(2.8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测量结果设置进钉入路参数,30个胸椎体60枚螺钉均位于肋横突结合区,未见穿入椎管、椎间孔和胸腔.结论:胸椎肋横突结合区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尤其对椎弓根发育畸形和狭窄者,具有安全、可靠、容易定位等优点,为胸椎后路螺钉固定的选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9.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本院1998年10月~2006年7月间81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37例,女44例,年龄39~72岁,平均(59.4±6.3)岁;单节段狭窄48例,二节段狭窄25例,三个及以上节段狭窄8例;7例伴有L4 I度退行性滑脱,5例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26例存在病变节段的动力性不稳.根据是否辅以内固定分为两组:A组:43例,行后路减压后外侧融合;B组:38例,行后路减压后外侧融合加椎弓根钉内固定.临床疗效评估采用医生测评(Fischgrund JS标准)和患者自评(SF-36问卷)两项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平均术后随访4.8年,总体临床优良率71.6%,其中内固定组优良率71.0%,无内固定组72.1%,内固定组与无内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58,P>0.05);SF-36各项指标术后均有明显提高(P<0.01),内固定组与无内固定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t=1.67,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可望获得良好的疗效,辅以内固定并不一定能提高临床疗效,是否辅以内固定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460.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术式选择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2009年10月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再次术前患者情况及手术方法分三组:A组27例,术前无腰椎失稳、退变性滑脱或椎管狭窄,再次行椎间盘摘除术:B组15例,术前合并腰椎失稳、退变性滑脱或椎管狭窄,行椎间盘摘除+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C组36例,术前合并腰椎失稳,退变性滑脱或椎管狭窄,行椎间盘摘除+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UF),B组、C组患者依据术前具体病情.术中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评分系统和腰痛及腿痛视觉疼痛评分(VAS)两项指标对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及自觉症状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例患者再次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4个月.JOA评分术前A组为9.96±2.59,B组为10.20±2.37,C组为9.14±3.16:术后2个月A组为20.37±5.21,B组为22.60±6.62,C组为21.45±6.09;末次随访A组为19.85±6.45.B组为20.40±6.47.C组为20.92±5.51.各组JOh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