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我国各医学院校留学,在我校主要为印度留学生.随着基础课程和见习教学的完成,一批批的留学生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心胸外科专业性强,实习时间短,是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科在进行心胸外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针对留学生特点,基础理论知识应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留学生的课堂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与国内医学生相比,也有明显不同[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HIV感染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17年1月,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2例(3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HIV感染者(阳性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治疗的33例(43髋)未感染HIV患者(阴性组)作为对照。阳性组患者年龄、性别、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随访期间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评价,复查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结果阳性组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20.2个月;阴性组为14~25个月,平均21.6个月。阴性组手术时间较阳性组明显缩短(t=3.677,P=0.00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职业暴露,住院期间出现切口浅表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阴性组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两组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HIV感染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钛胸骨固定系统治疗胸骨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0例外伤性胸骨骨折患者进行钛胸骨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10例患者X线片及临床检查均获愈合,无术后活动受限,无再骨折及钛板松动,无后期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钛胸骨内固定系统治疗胸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稳定、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胸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冷冻对开胸术后患者切口处近期镇痛及远期不良感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选择标准胸后外侧切口患者200例,经性别分层后,随机平均分为5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静脉泵镇痛组、C组为硬膜外镇痛泵组、D组为单纯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E组为肋间神经冷冻联合硬膜外镇痛组,术后7日内对所有患者行VAS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7日内肌注盐酸哌替啶剂量,记录与镇痛措施相关的不良反应.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的伤口不适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第3和第6个月.结果 术后l周D、E组平均VAS评分和盐酸哌替啶用最低于其他各组.D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术后中远期A、D、E组切口附近疼痛和不适等不良感觉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能有效地缓解开胸术后患者近期疼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肋间神经冷冻会增加开胸患者术后切口的中远期疼痛和不适感.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窒息后胃粘膜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可以加重原发病,常危及生命,而且与母乳喂养有相当关系。现将我科1997~1998年的新生儿窒息胃粘膜出血与母乳喂养等观察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成人胼胝体细胞毒性病变(CLOCCs)及胼胝体压部(SCC)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及MRI影像特征,提高两者诊断准确率。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22年4月于本院临床确诊为CLOCCs的成人患者71例及SCC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特征,重点分析两组病变的MRI影像特征,包括病变位置、数量、形态、信号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结果 71例成人CLOCCs患者中,男53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8±14.4)岁,病因包括感染、外伤、癫痫或药物治疗、代谢性疾病、手术、疫苗接种,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发热、呕吐,MRI显示病变在SCC均呈单发、中央、中线对称分布,形状呈圆形、卵圆形、“回旋镖形”,MRI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胼胝体压部ADC值(ADCSCC)平均为(0.8651±0.6460)×10-3mm2/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颈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1.5T磁共振机器对39例颈髓病变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行MRI常规和DTI检查,测定病变区和对照部位的FA值、ADC值并进行对照分析,并重建白质纤维束图。结果:健康志愿者颈髓的FA值为0.66±0.06,ADC值为(0.96±0.14)×10^-3mm^2/s。颈椎病病例FA值为0.47±0.05、ADC值为(1.16±0.28)×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明显增高(P〈0.01)。颈髓急性损伤病例FA值为0.38±0.08、ADC值为(0.89±0.25)×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130〉0.05)。颈髓炎症:FA值为0.40±0.06、ADC值为(1.25±0.40)×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明显增高(P〈0.01)。所有病例通过DTI技术成功显示了白质纤维束在病变区变形、移位及中断等改变。结论:DTI可以探测到颈髓病变中常规MR未能发现的病灶;白质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白质束的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
恶性肿瘤是死亡率最高的重大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肿瘤病例约1000万例,并且呈逐年增高趋势。恶性肿瘤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提高疗效显得愈发重要。传统的手术及放化疗后部分肿瘤细胞可能还在体内残留、肿瘤耐药以及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均可对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肿瘤免疫治疗的对象是人体免疫系统而非直接针对肿瘤本身,这种新的治疗手段会促使 T 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靶向性地对抗肿瘤。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从实验室研究逐渐向有效、安全的临床试验过渡,展示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对肿瘤治疗给予了新的希望。因此肿瘤免疫治疗被《science》杂志誉为2013年肿瘤研究的一个巨变,同时被该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突破之首[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