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67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保守方法治疗髁状突纵形骨折对软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保守方法治疗幼年髁状突纵形骨折对髁状突软骨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幼年小型猪26头随机分为正常对照2头及髁状突纵形骨折后未洽疗组、(牙合)夹板治疗组、颌间固定组及(牙合)夹板结合颌间固定组各6头.实验后3、6、12周取材光镜观察.结果:(牙合)夹板治疗12周时,骨折愈合,部分软骨再生;SFMC未治疗出现盘突粘连,呈双髁突畸形;颌间固定治疗与(牙合)夹板结合颌间固定3周,关节盘变薄,破裂.并随固定时间延长出现盘突与颞下凹粘连,软骨变薄、变性.结论:(牙合)夹板治疗幼年髁状突纵形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软骨再生,颌间固定治疗时间宜短,并结合(牙合)夹板使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夹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oromandibularjointdisorders,TMD)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分析TMD患者夹板治疗前后下颌骨应力分布特征的变化。结果 夹板影响了TMD患者下颌骨的应力分布特征 ,使其下颌骨各部位最大、最小主应力明显降低 ,尤其是患侧髁突应力降低更为显著 ,使两侧髁突应力分布趋于一致 ,而下颌骨各部位应力对称性亦有所改善。结论 夹板通过改善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状况 (应力大小、性质和对称平衡性 )减轻甚至消除对其的损伤 ,使失衡的关节内环境得到调整和恢复 ,此为夹板治疗TMD的最主要的生物力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4.
背景髁状突骨折作为一种较严重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损伤受到学者们关注.但是,受诊断方法限制,学者们一直对髁状突横断骨折研究较多,而对髁状突纵行骨折研究较少,对儿童髁状突纵行骨折了解更少.目的探讨幼年期髁状突纵行骨折对TMJ继发性强直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材料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北京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培育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2头,两三个月龄,体质量5~5.5kg,混合饲料喂养,随机分为3组.方法小型猪于术前12
h禁食水,以5.0~15.0 mg/kg噻胺酮腹腔麻醉.麻醉成功后取右侧卧位,常规消毒,左耳前切口,横行切开关节囊,暴露髁状突,牵拉髁状突向下,用宽5
mm小骨凿沿内侧1/3处纵行劈骨,造成前后矢状骨折.于术后3个月与6个月分批处死动物,取其髁状突标本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肉眼观察3组动物髁状突标本的形态学变化.②光镜观察3组动物髁状突标本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3个月组可见关节盘与髁状突明显粘连(下称盘突粘连),其中1例可见关节窝、关节盘、髁状突之间均出现粘连,2只动物形成双髁状突畸形,未见关节盘穿孔.术后6个月组见盘突粘连紧密,3只动物形成双髁状突畸形,关节盘则明显增厚.光镜检查骨折后3个月见盘突粘连明显,粘连部位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粘连区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内含大量的软骨细胞,部分粘连区纤维结缔组织与骨小梁紧密结合,关节盘纤维排列紊乱,出现血管及脂肪细胞.骨折后6个月粘连组织内可见血管、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及散在的软骨细胞.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呈旋窝状内含大量脂肪细胞并可见血管.在未粘连部位可见髁状突表面纤维软骨增厚,表面纤维排列紊乱.关节盘表面呈增生改变.结论幼年期髁突纵行骨折对TMJ造成严重继发性损伤,髁突纵行骨折与关节强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5.
小型猪与颞下颌关节实验研究:咀嚼肌解剖,组织学,酶组织化学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口颌系统肌肉与颞下颌关节的功能活动及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为选择适宜的动物进行有关研究,本文观察了小型猪咀嚼肌和下颌舌骨肌的解剖形态,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方法:通过解剖了解小猪咀嚼肌和下颌舌骨起止及形态情况,利用组织标本经常规染色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还原酶,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定量研究,同时还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这些肌肉的超 相似文献
46.
许多研究表明,颅颌紊乱症(craniomandibuladisordersCMD)由多因素所致,包括生理、解剖、心理、病理、社会环境和医疗等因素,涉及牙齿、咬合。肌肉、关节及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和作用是否构成对口颌系统的伤害性刺激,导致CMD疼痛的发生并影响其发展,既有赖于致病性质、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更取决于机体对异常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由于口颌系统解剖及功能上的特殊性,在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往往是整个系统的紧张性增高,最后在最薄弱环节上首先发病,或表现为咀嚼肌疼痛及功能紊乱,或以鼓颌关节… 相似文献
47.
一、实验目的:口腔粘膜白斑有少数可能癌变,当前对其癌变的诊断方法仍依靠采取组织行光镜检查,电镜检查较为先进,但一般检查时也要采取活体组织。非手术性检诊方法虽有多种,但单独应用某一种时假阳性或假阴性率均较高,因而很难赖以确诊。本研究通过对实验性口腔粘膜白斑及其癌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采用多种不采取组织的检诊方法,并与组织光镜检查对比观察,然后加以综合分析,以探索非手术性的但又比较确切的检诊方式,为临床提供依据,并可适应于老年患者保健工作的需要。二、实验材料及方法:(一)实验动物:叙利亚金黄地鼠25只,平均体重76.6克。 相似文献
48.
游离端缺牙的分类与局部义齿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离端缺牙较其它部分缺牙的修复设计更为困难,要求更高,因游离端局部义齿只有单端基牙支持,如设计不当,义齿不易稳固,咀嚼功能差,还可能导致基牙损伤,齿槽萎缩,而使修复更加困难。这个问题已为多数学者所重视,进行了许多设计研究及改进,最有代表性的是Kratochvil于1963年提出,Krol等进一步肯定的RPI设计(即近中牙合支托,远中邻面板、Ⅰ型杆卡),Simmon于1960年提出,Becker等进一步改进的悬锁下设计等。然而游离端缺牙的具体情况较复杂,不仅缺牙数目不同,而且对颌情况,基牙及齿槽状况也不尽相同,因 相似文献
49.
髁突调位超过0.3cm,出现明显开,如及时采用板矫治,可使开胎迅速得到纠正,且在术后x线检查可见到颞颌颌关节的进行性改建现象,为颚关节外调位术和术后可结合板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牙合板起到术后继续调位减压的作用,既缓解对关节区的继发性创伤、又为关节的进行性改建创造条件。在明显开时还有对颌骨进行抠轴调位的矫治作用。文中介绍了观察与矫治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50.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冠根比与牙齿松动度的相关性,并与骨丧失进行比较以取得治疗牙周炎较理想的冠根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