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在局部病灶清除与抗生素负压冲洗术治疗基础上加用全国名老中医陈基长教授经验方"扶正消骨疽方"治疗慢性骨髓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部病灶清除与抗生素负压冲洗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陈基长教授经验方"扶正消骨疽方"内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局部肿胀、压痛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所有患者均予随访,评价整体疗效,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痂评分和局部骨缺损、骨破坏区临床愈合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病变局部的肿胀、压痛评分更低,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整体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9.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和30.56%(P0.01)。2组患者骨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局部骨缺损、骨破坏区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局部病灶清除与抗生素负压冲洗术治疗基础上加用扶正消骨疽方治疗慢性骨髓炎气阴两虚证可改善病变局部肿痛症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降低骨髓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缺损区骨愈合,缩短临床愈合时间,有明确临床疗效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32.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非关节性弥漫性软组织疼痛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广泛的疼痛与发僵,在特殊部位有敏感的压痛点,并伴有疲劳、焦虑、睡眠障碍等。根据美国风湿病学院(ACR)1990年FMS的诊断标准:①持续3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  相似文献   
33.
腰椎滑脱症自 80年代出现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后 ,其外科治疗原则趋于统一 ,已日渐成熟。但由于滑脱椎体复位状况欠佳、针对性神经松解不彻底、植骨融合方式及方法的不同 ,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存在椎管容积恢复欠佳、神经压迫症状无改善、椎弓根钉断裂、植骨块吸收或脱出、假关节形成等问题 ,影响着远期的疗效。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自 1997~ 2 0 0 0年对 12例峡部崩裂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 ,改进椎体间植骨方法 ,采用双圆柱状自体骨移植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其中男 7例 ,…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研究使用股骨远端微创稳定系统(LISS-DF)结合经关节面逆行插入钢板接骨(TARPO)技术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指征、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自2003年9月~2005年8月使用LISS-DF通过髌骨旁外侧切口解剖复位并加压固定关节内骨折,经皮逆行插入钢板桥接固定关节内与干骺端骨折块的方法治疗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16例,观察术后软组织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13例患者经过平均20个月的随访,无皮肤坏死、后期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或失效及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屈90°~120°,平均112.0°;伸0~15°,平均5.6°。结论LISS结合TARPO技术在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时具有显露充分、手术损伤小、固定可靠的特点,能较好的保留骨折区域的血供,骨折愈合可靠,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23例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采用髋关节前外侧改良S-P切口入路,将股骨头脱位后,直视下彻底清除病变滑膜组织,并予股骨头植入血管束。结果 随访6个月-11年,平均随访3.78年,所有病例术后髋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改善,无复发,亦未发生股骨头坏死,11例随访4年以上者髋臼缘有骨赘增生,其中7例时有关节轻度疼痛,无1例因关节疼痛或髋关节功能不良而要求行髋关节置换。结论 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有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用彻底清除滑膜及血管束植入的方法。既可防止复发又可预防股骨头坏死,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背景:前臂骨髓炎合并骨缺损,特别是大段骨缺损,治疗难度大。诱导膜技术(Masquelet技术)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取得满意疗效。目的:分析诱导膜技术修复前臂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2例前臂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患者。其中5例为桡骨骨缺损,7例为尺骨骨缺损。一期手术病灶区彻底清创后,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填充缺损病灶诱导生物膜形成;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植入自体松质骨或混合骨。随访记录患者术后骨缺损的愈合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肢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4个月,平均(17.5±3.3)个月。1例患者在一期术后出现感染复发,2例患者在二期植骨后期遗留肘关节僵硬,经治疗,感染控制、肘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实现骨与软组织愈合,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良率为83.3%(10/12)。结论:采用诱导膜技术修复前臂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疗优势明显,术后并发症少,骨缺损修复和患肢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胫骨pil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19例22侧胫骨pilon骨折患者,男15例18侧,女4例4侧;年龄19~65岁,平均39.5岁.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均为Ⅲ型.5例存在开放伤口(均为 Gustilo-Anderson Ⅰ型).本组患者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大小为1.0 cm × 1.0 cm~3.0 cm×2.5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胫骨pil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而缺损.结果 16例(18侧)患者术后获9~38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移植髂骨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骨块全部成活,愈合时间为14~16周(平均15.4周).X线片示内固定物未进入关节腔.根据 Teeny和Wiss提出的胫骨pilon骨折术后放射学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关节而解剖复位率为77.8%(14/18).骨折愈合率为94.4%(17/18).根据 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5侧,良7侧,可5侧,差1侧,优良率为66.7%.结论对于胫骨pilon骨折胫骨远端部分关节面缺损,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精细操作,应用自体髂骨修复重建缺损关节面是可取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utogenous iliac bone grafting for reconstruction of defected articular surface of distal tibia in pilon fractures. Methods From March 2007 to July 2010, we treated 19 patients with 22 tibial pilon fractures. They were 15 men (18 fractures) and 4 women (4 fractures), aged from 19 to 65 years (average, 39. 5 years). They were all type Ⅲ by Ruedi-Allgower classification. Five patients had open wounds (type I by Gustilo-Anderson classification). The defects at the articular surface of distal tibia ranged from 1.0 cm× 1. 0 cm to 3. 0 cm × 2. 5 cm in area. All the defects at the articular surface of distal tibia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plus autogenous iliac bone grafts. Results Sixteen patients (18 fractures) were followed up for 9 to 38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22 months. All the autogenous iliac bone grafts healed after 14 to 16 weeks (average, 15. 4 weeks).X-ray examinations revealed no intruding of internal implants into the articular cavity. According to the Teeny's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 anatomical reduction of the related articular surface was found in 77. 8% (14/18) of the fractures and primary healing in 94. 4% (17/18). According to the Mazur's criteria, 5 fracture were excellent, 7 good, 5 fair, and one poor, with a good-to-excellent rate of 66. 7%. Conclusion As long as the operation indications are strictly followed and operations are carefully conducted, autogenous iliac bone grafting is a good measure to reconstruct the defected articular surface of distal tibia in pilon fractures and can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  相似文献   
39.
随着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教学越来越普及。文章介绍了建设基于Web的骨与关节损伤手术治疗学习资源库的经验,提出在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着如何保持资源库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如何增强资源库的界面友好性及可操作性等问题,并指出完善资源是建设的主要环节,加强资源库的检索与导航功能、完善组合平台对解决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负载抗生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间隔器和链珠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并Ⅰ度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并Ⅰ度骨缺损29例,将采用Msaquelet技术即负载抗生素PMMA间隔器治疗的15例作为A组,采用负载抗生素PMMA链珠治疗的14例作为B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感染控制率、骨愈合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骨临床愈合时间及下肢完全负重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A组1例植骨后出现感染,经病灶扩大清除,行骨搬运术后,实现骨愈合;1例出现针孔感染,经局部清创换药和口服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遗留中度疼痛。B组2例负载抗生素PMMA链珠植入后再次出现感染,经链珠取出,局部扩大清创再次植入抗生素PMMA链珠后,感染控制;1例植骨后出现感染,因感染严重未能控制,后期行截肢手术;1例遗留中度疼痛。结论负载抗生素PMMA间隔器较负载抗生素PMMA链珠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并Ⅰ度骨缺损优势明显,可以缩短骨临床愈合时间,实现下肢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